close

最近發生成大實習醫生過勞死的事件似乎起了一點效應,政府相關單位行文高雄某教學醫院,要住院醫師統計填寫一個月上班的時數,有住院醫師老實計算後一個月上班四百小時,驚人吧!有沒有誇大?另個教學醫院不同科別的住院醫師也做了統計:三百五十幾個小時。

 

不論是三百多個小時或四百小時都不是個案,只要各教學醫院走一圈到處都可以發現睡眠嚴重不足超時工作的年輕醫師。
一般而言每三天輪一班的醫院制度意味著年輕的住院醫師必須在輪值日從早上七點甚至更早就接手住院部的照護責任,一天的工作密集快速的展開,像陀螺的轉動,子夜時分換日不換人,一直要到隔天下班時間才算一個段落。

 

但,能下班嗎?當然不能!必須所有經手的工作都完成,責任制下不完成工作走不出醫院(必須把資料記錄完整,不然下一位輪 班的 醫師無法順利照顧病患),否則病歷室追著要病人的資料,超過規定該繳交的時間就扣薪水,連同帶領住院醫師的主治也要受牽連被扣薪。
就算住院醫師太過疲累甘願被扣薪,但怎麼對得起主治的心情也讓這些年輕的住院醫師硬撐著身體和眼皮把一份份資料填完,回到 家的 醫師常是倒頭就睡,連衣服都沒脫更別說洗澡。

 

住院醫師一天的工作有哪些?
當天進出院病人的手續要填寫、病史要詳查、(如果有保險的病人還又多加留意所涉及的保險項目),手上原已住院的病人要負責給藥與開出醫囑、門診與急診處轉診的病人處理,要跟主治的門診、要晨會、要上台報告(得早些天自行找時間準備資料)、要聽專題演講等等事項,同時還要面對護士小姐轉告的「某某家屬有疑問要求醫師到場說明」等等狀況,還有要面對焦慮心情的病人與家屬。
通常病人、家屬不清楚眼前的年輕醫師背地裡有多少工作要完成,只想要病人得到更多的關懷與照顧,當所欲與所得不相符時口出怨言、惡言是常事。


我們的年輕醫師在這樣的環境中超時超量的工作著,除非是「涼科」,否則內、外、婦、兒科的醫師能熬到主治者實在是非有過人體力與意志、熱情者無以為之。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各大教學醫院的四大科會鬧醫師荒的原因,內外婦兒科的醫師養成本來就比一班小科的訓練要更紮實、更辛苦,現在整個社會環境又一面倒的「仇醫」,這四科的醫師也是凡人、凡人的子女,試問有多少熱情與魄力堪用於這麼惡劣的環境與人事中?

 

電視上年輕過 勞死的 醫師妹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嘶吼著「我哥哥是被這個制度害死的」,除非有家人是年輕的醫師否則這把年輕住院醫師的辛酸淚外界哪能得知?按規定一名年輕的住院醫師照顧十床住院病人,實際上呢?都大於此數,更何況除了床數之外存有太多的問題必須面對與解決,可我們整個社會的習慣是「出了人命再說」,社會問題必需「見微知漸、見樹知林」,否則等問題擴大了、嚴重了才要處理,往往整個社會都得付出慘痛的代價。

 

年輕的住院醫師怎麼過日子?都說人文素養是決定一個菁英份子的份量、質感的必須,但試問誰能在累到眼睛都睜不開時還能看這類書籍?這時如果不是快速的倒頭大睡而還能睜眼看電視的話,只怕看的也是<康熙來了>這類不用大腦好玩、好笑的麻辣節目,求得是讓大腦空白一片,把在醫院裡的緊繃鬆掉的不用大腦的調劑吧。

 

自古「良相佐國、良醫濟世」,如果一個社會不斷的在壓榨醫者身心從何而得良醫?
一粒種子希望無窮,孩子身上有無盡的可能,年輕的醫師懷抱著年輕的希望一如孩童的天真,為什麼要讓其夭折、枯萎?

 

請讓在成大醫院實習過勞死的醫學系七年級學生林彥廷是最後一個案例,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不論其是否為醫師,但醫界發生的概率太高了,猶記sars期間因照顧、插管染病病人而死亡的林重威、 林永祥 醫師也是站在第一線的年輕住院醫師。

良才隕落有大半是來自於缺乏人性考量的醫院制度,過度疲勞免役力一定下降,哪有可能啟動自保機制與病菌對抗?

 

『因為實習醫學生工作超時,發生意外事故,只能夠獲得低額的學生平安保險理賠,並不能獲得醫院的賠償保障。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醫學院學制到了民國102年將改制為6年,6年畢業後醫學生才會到醫院以員工身分實習,將會使實 習 醫師獲得更好的權益保障。』

是這樣的因應之道嗎?再多的保險給付都沒有意義,提早一年畢業對醫療起甚麼正向反應?對年輕的實 習 醫師、住院醫師有甚麼改善?難道人的價值是用金錢來換算?這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

 

我們要好的醫療品質,做為照顧我們健康與生命的守護者如果其自身沒有健康的身與心會給出甚麼東西來?

不是早一年畢業就可以少一些不良體制的壓榨與死傷,人命不是用錢可以換來的。立法議會諸公,良相在哪?良法幾時得現?健保問題不只在取締醫藥勾結、抓幾個人、打幾隻蒼蠅老虎就叫做盡責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雪泥鴻爪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