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夢漫言》,明朝僧見月老人一生自述,感動弘一大師的一本著作,據云重覆披讀數十遍,每讀都熱淚沾襟。
我倒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動,但也不得不嘆服見月老人對佛法的信心堅定,可以餐風露宿行腳四方,只為求法、求師,再惡劣的環境都不動搖決心。
明朝末年天下已亂、盜匪時興,民間出家者眾,或為糊口計。
剃度人眾、良莠不分,寺規形同虛設,行為與俗人相去不遠:
私攢財物以養老、共住而各自開灶分伙、化緣僧(到施主處募款者)坐大、名為出家閒坐論人短長、送往迎來婚喪做陪、衣缽各展豪奢等等亂相行之有年。
見月老人立下清規整肅寺儀,雖陋規相沿成習,成群結黨如白衣,見月老者一心清祖師門庭而不懼,堅持門戶必得先自清,檀越方能入佛庭。
又逢明清朝代交替時局大亂,原是老實百姓者搖身一變成盜賊,如何能讓這些拿刀、拿棍、拿農具造反者能不視廟產為肥羊、不饑寒起盜心,如何周旋,又如何不引起官方下罪「窩藏盜賊」?
看見月老人智退群匪、面對官人幾番過招從容應對,不得不嘆服其社會歷練之豐富(或許也是平日修為夠深厚)才能臨危不亂、不卑不亢,真大人之風。
佛門之內一如十丈紅塵,有龍象、有蟲蟻,有泱泱君子、有喋喋小人,眼界胸襟不同故,格局不同。
十四歲父母雙亡,與兩位弟弟得伯父收養。性喜遊走四方,因緣際會先為道人再入僧門。
下為弘一大師題記《一夢漫言》:
見月(註1)尊師,一生待人接物做事,態度威厲不露恩慈之情,也許有人會認為他過份嚴厲,不近人情。但是末法時代的一些善知識們,多半沒有錚錚剛骨,與世俗隨習同流合污,還自稱是「權巧方便,慈悲順俗,」來掩飾自己。這本書中所敘述的尊師的言行,正是對症的良藥。儒家說:「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聽到管叔、伯夷兩人的人格風範之後,頑劣之人會變得清廉,胸無大志的懦夫都會樹起雄心大志)。我看這也適用于尊師見月。 九月五日 ,我編寫完尊師年譜摘要,又校閱《一夢漫言》,增訂標要註釋,並寫了題記。 九月十三日 寫完《隨講別錄》兩篇,躺臥在床,追思見月老人的往事,併發願明年去華山(寶華山)禮拜尊師靈塔。不覺淚水漣漣,深感佛門氣象凋零不振,痛徹肺腑。
以前在藏經目錄中曾見載有《一夢漫言》。以為是現在人所寫的通俗勸導世人的佛書,就借了一本,讀了起來,才知是明朝寶華山見月律師自述他行腳參訪的苦行事跡。我歡喜雀躍,深覺珍貴無比,反覆閱讀,連吃飯都忘了,閱讀之中,深受啟發,感動得潸然淚下幾十次。因而概括分段大意,加上眉注,並參照地圖另繪了一幀大師行腳路線圖(註2),以為後來研學此文的學人減少礙難。
甲戌 八月十日 閱讀完畢。二十五日抄錄完畢並此題記,弘一于晉水蘭若。
附上一筆:
終於了解弘一大師為何日本小妻越洋前來相尋,甫出家的弘一連門都不開,任小妻隔門聲聲喚,最後還是失望而歸。見月老人先他而為啊!世情不斷道業難成。幾人能得如是?!成道難,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