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兩面,正與負,課題就在於提升渺小的我、去除負面的我,找到彼此最美好的部份」
書上如是說。
人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能找到彼此的美好嗎?或者能因自己而使對方的美好出現嗎?
東坡先生與佛印和尚有則著名的典故:
有一天蘇東坡與佛印和尚,一起在林中打坐。蘇東坡問:「大師,你看我的坐姿如何?」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蘇東坡非常高興地說:「我看師父的坐姿,倒是活像一堆牛糞。」佛印和尚既不生氣也不反駁,只是微微一笑。
回家後,蘇東坡得意的把故事經過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實在輸得太慘了。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來。你心中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每個人所看到的外在事物的形象,其實都是他內心的投射啊!」
(也有一說是佛印大師開口對蘇大學士點破「外境是人內心的映現」)
許多信眾在宗教大師之前都會頂禮膜拜、正襟危坐、唯唯諾諾、行禮如誼,溫良恭儉讓不一而足,至於轉身之後是否仍然如此另當別論。
郭台銘先生如果出現在一般升斗小民眼前,只怕眾人也是投以「經營之『神』」的眼光不自覺的會放低說話的嗓門吧。
大師身上真正的修為到哪裡? 郭台銘 先生有多少感人的質地?
世人是真看到了美麗的蘊藏,還是看到世俗的光環?
在這等響噹噹字號的人跟前,一般人真是做到了「縮小自己、放大對方」。
孟子說過「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正點出一般凡夫俗子見了有頭有臉的人都不自覺矮了一截的心態。
所以對於大人物的眼光是不容易有個真切的,他們身上的光芒太過奪目,常叫人睜不開眼。
那麼,又如何在尋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找到美好的質地呢?不容易啊!
正如蘇東坡故事所示,看人、看事的眼光是人內心自我的映現,更何況內心變動不居,此一時順眼者下一刻很可能發生某些事件而觀感有了轉變。
我們多的是在他人身上看到不以為然的部份,即或看到了「見賢思齊」的質地,賞味期也有可能極短暫呢。
書上所說的「課題就在於提升渺小的我、去除負面的我,找到彼此最美好的部份」不到三十個字的一句話卻在腦海中盤旋久久。
在大人物面前的卑躬屈膝不自然,是有所求或有所懼;在宗教大師面前的尊敬伺候也很可能是大師身上的光環或身邊已營造出來的氛圍、重量感所使然。
凡人很容易盲從,人云亦云,不經考証就服膺眾說,像穿了鼻環的牛隻很容易就被牽著走的。
到底要怎樣才能在他人身上看到美好的部份,而不是世俗打造的光環?
老實說,大人物面前還是不自在,這麼一份不自在就是沒有走出光環的籠罩。
所以,不是一個課題是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