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好忙,從女兒南歸、莫拉克颱風過境、家園重整,七月普渡、賣屋、整理房屋有關文件,到國稅局報稅資料預作、手上殘存股票整理(擺著多年,一直占著抽屜有限的空間,賠嘛,就更加提不起勁做出清的動作)。
每天該有的作息仍必須按步就班的完成,於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就被這些林林總總的瑣事瓜分的一乾二淨,感覺上是深陷在紅塵中。

 

心被俗事占滿了,也找不出時間來好好給自己一段看書的時光,許多生活中的片段也只能如浮光掠影的匆匆一瞥,眼見耳聞的當下或有所感,也無暇細細追索來龍去脈,只能任由心影乍現,告訴自己就留待時機成熟時再好生細品其中味吧,若錯過不再回頭也就認了,反正人間錯過的又豈只是這樁。

 

就這樣心忙、盲心的送走了八月,眼看九月也行將遠離,心中的「斷簡殘篇」也累積了些厚度了,但手邊的俗事又還沒全部完成,反問自己:這些日子心除了徘徊在紅塵俗事中,到底還殘存幾分能見度?難道全盲了?真的那麼一點餘暇都撥不出,還是趁機逃避些啥?

 

靜下心來時、與自己獨處時比較容易與人事物保持靜觀的距離,淡而「不無情」;一旦投身進入俗事洪流中,心容易緊緊抓住習慣的反應模式-以「常」的眼光來看待人事物。

 

我們習以為「常」、愛「常」啊,「常」讓人心安、心喜,誰愛「無常」?心愛的家、心愛的人、心愛的寵物、心愛的朋友、心愛的工作誰不想永久擁有?
每天天亮睜開眼時,我們的腦子裡不已經存有一份習慣的途徑?!你會不假思索的下樓、拿牙膏、洗臉、刷牙,進廚房準備早餐,開始一天該完成的事項。如果沒有一份對周遭人事物熟悉的安定感、確定感、常感,心就要付出額外的戒備、觀察,無形之中要消耗掉多少的能量,以至於完成的事項會少掉許多。

生活是建立在「常」感上。

 

太多、太久的常感讓人對「無常」的出現措手不及、抗拒、痛苦,甚至懷恨。
一頭熱的投入多年來該做未做、該處理未處理的事物時(有些事處理起來必須用掉許多時間與精力,就會一推再推,最後總是成了心頭常寄掛的『未竟事』),很容易的就讓『常』的感覺籠罩心頭。
會錯以為人間情事總是真、總不變,於是你的回應也就一真二切起來,然而真是這樣真切嗎?

 

賣屋,買家來看過幾趟,是個小心翼翼的退休老師。經過與附近也在出售的同排房子比價結果,挑上了,也殺了價。實在不喜歡一來一往價格拉鋸戰的感覺,也就甘脆的答應對方的要價。到代書處寫了買賣約分三次付款,還再陪同到屋子裡從一樓到四樓頂全檢查過一遍,每盞燈、每個水籠頭都打開過,確定無問題,其實房子出售前已找人全部整理過,包括油漆、水電、鐵皮屋。

 

房子過戶完畢,全部屋款也清楚了,半個月後買家要代書傳話,說是馬達不合意,要重換,我們得出錢。先生說哪有這回事?當初看了幾次,一一檢查都滿意了才下訂的,現在要換更好的設備,等搬了進去是不是又要換門、換窗,難道我們也要一一吃下?

給不給錢?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先生警告我若一時心軟會惹來後續的麻煩。

 

賣屋很真實,有買家、有賣家、有仲介,是不是?連帶的有關事項也真實得不得了,看屋、比價、檢驗、仲介協商、殺價、代書、合約檢視、貸款、繳稅,真實到必須一一去面對、處理,甚至也會在這過程中惹煩、動氣,但它真的有那麼真實嗎?在做這些事的當下,心在哪裡?完全被眼前事綁住、鎖住,被約定俗成的規範給框住嗎?

 

一座馬達,好吧,就給錢吧。先生的警告會不會不幸言中呢?如果被他料中是不是又要大發脾氣,認為我就是不聽勸呢?我們在「得」與「失」之間是不是過份認了真?

 

心忙又心盲,忙亂的生活步調有可能回復緩和,但盲了的心可以見光明嗎?佛教說「眾生無明」,無明就是見不到光明、見不到真相、糊里糊塗過日子、渡人生。

我就是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雪泥鴻爪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