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途中隨手打開頻道,正巧某電台的男性主持人說了一段話,他說:「老年人真是奇怪,有話不明說,繞了好大一個彎,我老爸為什麼不直接了當的跟我說他沒錢了,為甚麼要說這裡、那裡不舒服?難道他不知道這麼說我們當孩子的聽了也會擔心?要錢就直接說嘛!何必繞這種彎?!」
塞車,不耐煩的又再轉台,轉啊轉的,沒聽到好聽的音樂,又轉回了剛剛這段話的頻道,中間隔了幾分鐘。
男主持人說道:「這麼說是我錯了?我應該主動開口問我老爸還有沒有錢花?」
「沒錯!對於年老的父母不是給他吃、給他穿就叫做孝養,還要給他錢。」女性的聲音,聽眾。
「有ㄚ!幾天前才給過他錢呢!」主持人說。
「你以為你給的錢是長效性電池嗎?電池也會沒電的,人老了也會有需要用錢的地方,老要跟兒女開口,為難。」女人如是說。
「算我錯、算我錯,以後我就多瞧一瞧我老爸的口袋、皮夾,再塞點錢進去好了」男主持人做結語。
他會怎麼做不在話下,問題是這麼一場對話讓人想起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也時常談論做為現代人該存多少退休老本的問題。
有估計五百萬、七百五十萬、一千萬等版本,只是不論多少錢試問人人都有辦法嗎?那些存不了這麼多錢的人如何安渡他們的老年生活?
有月退俸者也不一定都夠用,沒月退俸又沒存多少錢的人是不是就得跟孩子伸手要錢?只是開口時會不會彆扭?那主持人說老父繞彎要錢,不正是老父說不出口才如此?
人都會老,有朝一日靠著下一代奉養的時間會到來,時代在變化,孩子要奉養父母的機會越來越不可靠,做為中間的一代,上要養父母、中要養活自己和配偶、下則要養育下一代,能夠兼顧是本事,不能兼顧時又要如何?
孩子小時做父母的盡心盡力的養育,能做的、能買的、能給的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來到氣力衰退的年頭,局勢反了過來,年輕的孩子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供應者,為什麼年老的父母會開不了口?當初孩子小時不都盡力的在付出嗎?孩子向父母要錢幾乎都要的理所當然,為什麼年老的父母向長成的兒女要錢卻無法直言?為人子女者又為什麼要等到父母開口要錢時才會拿出錢來?有時、有人還給的不情不願,甚至是不給。
古人說「養兒防老」,現代的社會養兒真能防老?那原先抱怨老父「彎蹺」(不直心之意)的主持人在結語時用台語這麼說「養兒不論飯,養老父母也別算餐(頓)」,孩子小時父母巴不得孩子吃得多、長得好,父母年老時孩子對於已無法提供經濟助力的老人家也巴不得老父、老母吃得多、吃得好嗎?也由衷的在乎父母快不快樂、錢夠不夠花用嗎?
聽完主持人的節目心裡想著老人家的「彎蹺」、不直心,想著人在歲月中不知不覺的轉變,想著時光何其匆匆轉眼就會來到成為「不生產」一族,敢直接跟孩子開口說「給我些錢」嗎?說實話還真不容易開這樣的口。
沒錢的老年要怎麼渡過?三餐要錢、紅白包要錢、看病要錢、交通費要錢、洗頭(髮)要錢(如果老到無法彎腰洗髮時)……..啊~~無錢無路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