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愛的瑪妮: 

開口跟妳「說」之前忍不住呵呵呵的笑出聲來,「因為我還不懂佛法, 有得罪的地方, 我想妳會原諒我」,拜託!妳這麼認真、坦誠的寫下回應我高興都還來不及,怎有可能怪罪?更何況對佛法我也所知有限。並且在讀妳文時很想問妳「妳有無發現我們倆有些基本的相似點?」
早在認識妳格子時就感受到,今天讀妳回應時那個感覺更清晰的浮了上來,我們骨子裡的東西相去不遠。

我先回答妳有關信仰的部份,再談我以為咱們之間的相似處。

 

我離開的主因, 是覺得他們離塵世太遠( 踓然她們住在城裏, 也要繳房租買菜作飯), 但日常生活除了傳道讀經, 她們不需要工作, 不需要煩惱金錢, 自然沒有求生存的憂慮, 免去了職場的勾心鬥角與自我防衛, 他們交往的對象都是追求心靈平靜或修行修身的人, 不會有什麼攸關利害的人際衝突, 甚至不少信徒把他們當神的使者看待, 關懷備至, 敬重十分...... 在這些條件下, 追求心靈平靜的人, 很容易在與他們的交接中感到一種寧靜的氛圍

但是生活有多重面向, 他們可以吸引尋找那種氛圍的信徒, 那些信徒會說:" 我找到了, 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求的平安.." 另一些人, 可能就沒能找到他們想從宗教中得到的解答, 比如: 生命的意義何在?神是什麼?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被天堂地獄之說說服, 所以另一些人就陸續離開, 繼續尋找他們各自的答案

不只基督教徒,佛教也有許多信眾用高抬的眼欽慕的看著剃髮出家的修道者,認為她們是清淨的、聖潔的。確實!毅然決然的走上修行之路是令人佩服,但一經走上有許多的挑戰是「唯心自知」,信眾的「高帽」有人居然把它當真,那就壞了當初選擇這個道途的用心了。
不只高帽當不得真,還得認真的回歸到身而為人面對塵世的各種人性挑戰,出家人、修道人必須回到這個根本處看自己,否則是「白鍊」了。

至於一般世俗人在人生的某些片段裡向宗教靠近,常是受宗教平靜祥和氛圍的吸引,但那個氛圍仍不脫人生的範疇,仍屬人世、人心的「產物」,有一種人天性刨根究底,得把事物全給弄得一清二楚,不喜歡打「迷糊仗」,包括自己為何來到此生此世?來這一遭究竟為的是甚麼?等等大哉問。對這類大哉問者寧靜祥和氛圍的宗教氣息能吸引他一時,卻無法使之安住一生,這種人註定要踏破鐵鞋尋梅去,眾裡尋之千百度,能否回頭就在燈火闌珊處?答案他要自己給。

 

似近又遠, 因為遵循聖經的教導" 你們在世,郤不屬世" (in the world, but not of the world ), 他們生活的焦點在死後的天堂, 地球的人生是暫時的, 在某一方面來說, 這種觀念會令人心胸開闊, 能夠忍人之所不能, 因為他們時時在惕厲自己:" 這一切都是暫時的, 那些煩惱和憂愁就容易放下" 但在另一種人生腳本, 這種想法可能陷當事入於痛苦的泥沼而終至身心得病,

是,對修行者而言確實是「身在人世心在『天』」,看人生以鏡花水月,視『天堂』為最終依歸,佛教「一心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種修行的大法,但是否人人適用?或許小坎坷的際遇可以,但如果太過荊棘的人生….唉!怎麼能用這樣的心態去隱忍呢?

跟妳寫這一段話時想起一篇多年前讀過的報導,當年我滿臉淚水泣不成聲的讀完刊在中國時報的一整版文章。
記得寫的是一對外國夫妻帶著一對龍鳳雙胞胎去到非州,夫妻倆忘了為什麼身死異鄉,留下這對兄妹雙胞。十多年後夜夜帳蓬內的一角縮著一名年輕的大男孩,雙眼含淚看著同一蓬內金髮碧眼的妹妹被不同的非州男子……..
這是當年報導的真實故事,後來怎麼了我沒有追蹤,也不知道有無人適時伸出援手,但這樣的畫面、這樣的故事從少女時代至今難忘。
人間的慘劇、匪夷所思的際遇如果一味的用「就會過去、這是暫時的」來忍受,太不人道了!也太蠢蛋了!

 

無論閉關多久, 都不可能使人變成神, 她可能在某一方面達到比一般人更清明的眼界, 但那不可能是對人生的全面了解,
佛教的修行認為只要真的悟道不只是修者對自己的一生來龍去脈有所體悟,還包括對整個人性的根本會看的一清二楚。佛法中有「唯識」宗,用淺白的話來說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從表層心理到深層心理,包括西方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與近幾年大興的「超個人心理學」都在唯識學中可以找到相應的論述,因此有些研究心理的西方學者大為驚異兩千多年前的佛學理論可以這樣的深入與鉅細靡遺的描繪人性。
(我不是在誇佛法的偉大,基本上我是個不受教的、不成樣的佛教徒),

因此世人以為雪洞修行者理當已證悟深處,對人生世理已有一番透澈。

 

 

畢竟一個人的閉世修行與別人無關, 只與她內在的自己有關。
我喜歡妳這個觀點。的確,對真修行者而言他只在對自己負責,只是聽從自心升起的呼喚,完全與他者無關。
她也許可以分享她這12 年隱居生活帶來的領悟, 但要她去解答陌生人的疑問, 似乎是個太大的要求, 她怎會知提問者心中真正所追求的, 那畢竟不是她的人生,
因為佛法的修行認為可以直搗黃龍的達到與改變人性根本,所以不同的只是千差萬別的表相,但骨子裡就是人性,眾人不同的只是腳本劇情,受到撞擊的就是人性的貪(愛)與嗔(怒),還有就是人有限的視野、不夠廣闊的心眼(癡也)。

如果雪洞修行者真悟道,那根據佛法的觀點她是可以解他人之惑。(人性嘛!)


當事人得自己走過自己的人生, 對自己提出問題, 然後尋找自己的解答 ,
很好的心態,就是為自己負責,妳這是勇者、能者的性情,但一樣米養百樣人,不是人人都能這樣的擔當,「捨我其誰!」的上路喔!有不少人習慣把主宰權交給他人。

 

以上是跟瑪妮就宗教或佛法的對話,接著想講多時以來的感覺。

大約三年後, 當我將聖經讀完了第二遍, 我離開了基督教, 至今沒有後悔, 也還十分敬愛我的基督徒教友

我想妳是一經決定要做某事時就一定會努力達到目標者,再多的難關也會想辦法去克服,對不對?有一種高度的熱忱,對人應該也「熱」。

 

我離開的主因,……但是生活有多重面向,…….

你習慣要把人事物看清楚,不會隨眾起舞,即使一時興起跟著舞了一陣子也會在轉身時冷卻下來靜心的想「到底所為何來?」、「這一切的走馬看花到底看到甚麼名堂?」,你習慣拿一雙眼清亮的看著周邊的發生,是不是?

事實是, 我這樣的人更適合人世, 我更願意投入人世, 因為前世來生都不可追, 我相信我生而為人就有人的價值, 不必太努力" 出世" , 我在世間就該入世, 等死後, 可不就自動出世了嗎? 我哪裏需要窮今生之力尋求出世之想, 即便他們說人世終究一場空, 如果是這樣, 大家都去當隱士, 那可不就連進入湼槃的道路都封死了嗎?

~我想起生活上的瑣事,我是一個很不愛睡覺的人,白天除了中午的閉眼小寐二十分鐘外,如果看我睡了一定是病了。
我一直有個想法:人到頭來會死,死的時候就是睡大覺,那時要睡多久都可以,現在為什麼不好好的保持清醒看風光?我 家 先生沒事就睡覺(大白天睡兩、三個小時),我常覺得那是生命的浪費。
你的「活在世間就該做世間事」不就和我的「活著就該活動」類似的心情?!

 

我想我們都是對人世極戀眷的人,我曾跟朋友們說我是「戀戀紅塵者」,人世裡有許多人事物動我之心久久難去,這樣的人要對人事物絕裙而去實在不易,單看我在一場「雞肋」的婚姻裡至今都還杵立著就可知一、二。

 

對遙遠比利時素未謀面的妳居然會想著「如果回台灣來,因緣許可的話,說不定可以見上一面」啊!只是「說不定」,因緣難說得很。
還是老話一句:很高興格海有妳。保重!信緣、心緣都望久長。

你的回應於我正如此刻鄉居窗外的秋日金陽,溫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雪泥鴻爪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