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片名<personal effects>中文片名譯成<真愛效應〉如果實譯應為「私人物品」。
男女主角都喪親,男的死了雙胞胎的姐姐,女的死了酗酒、愛玩槍的丈夫。
酗酒的丈夫酒後被一起喝酒的同伴槍殺了,雙胞胎的姐姐則是被姦殺棄屍於河畔,全身赤裸,還被焚屍不全。
亡者的橫死留給親人的是甚麼?除了亡者有形的私人物品外還留下些甚麼?
有形的物品處理不難,即使是一把危險的槍都還可以用送人的方式解決掉;一個童年時的音樂盒也可以轉贈給遺孤(被姦殺的女子遺下的五歲女兒),但無形的東西卻送不走。
慘痛送不走,驚悚的畫面忘不掉;
傷痛送不走,一起生活過的軌跡歷歷在目。
兩個傷心人都在等司法還給他們基本的公義,雖然死的人還是死了。
殺死丈夫的兇手被判了刑,女人(太太)的傷痛真的是從判決中得到撫慰?她說原以為自己的一生只配得這樣艱難的命運:
落腳在小鎮,一個酗酒的丈夫,一個聽障的兒子,最後連丈夫也被槍殺了。
沒料到丈夫死之後還能有男主角的愛。
讓她重拾生活樂趣的是判決?還是另一段的愛戀?
男主角難忘雙胞姐姐陳屍河邊的慘狀,一心想為她復仇找出兇手繩之以法討回正義。
人對家人能夠了解多少?如果一起成長的手足有我們所不知的一面時,是否還能照著舊有的印象繼續的愛著他、她?
生命的面向何其多,不論多麼親蜜我們也只能以某個角色、某個關係、和某個面向彼此互動著。
兒時、青少年時的姐妹成年之後在性關係上複雜混亂時,該怎麼看待這麼一個從小就熟悉卻有這麼一塊陌生、不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個體」?
男主角的母親,死了女兒的媽媽,傷痛絕不會少於死了姐姐的兒子,但相對於兒子對判決結果的憤怒母親顯得更平靜與更能接受,為甚麼?
在車庫裡拍賣女兒生前的物品要賣不賣、又哭又笑的表現,母親的心,為了小孫女路要繼續向前走的心,說明了一切。
物品可以送人、可以拍賣,物品之外無形的存在,或者說曾經有過的存在,我們拿它怎辦是好?
有人說生命不是一定會有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會全照人所想、所要的,所以接受就成了必然。
那麼就記住關係中美好的部份,其他的就像私人物品,送它走吧。
判決帶不走傷痛,司法充其量只能給出正義、懲罰性的正義。
也是看了這部片子後在討論會上第一次聽到「修復性正義」這個辭,從人性的需求、相對關係的角度來看「加害」與「被害」的構成,判決不再是鐵面無私、硬梆梆的懲處,而是法律試圖貼近平凡人性的努力。
影片中的人物慢慢的找回春天,老祖母有兒子、小孫女;女主角一面等待兒子的出獄,一面有男主角相伴;男主角收拾起離去的心在小鎮落了腳。
但一般人的真實人生呢?當不幸發生時能怎麼辦?學著吧,學著向過去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