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妳怎麼能那麼肯定親情呢?難不成沒見過、聽過這天下有父不父、母不母的家庭?」
我知道。
每隔一陣子社會版新聞就會出現強暴親生女兒的父親、賣女為娼的父或母,這個社會確實存有黑暗。
貼身的真實生活中也親見以利治家拋情義於一旁的家族,單純小家庭出身的兒女是無法在第一時間就看出問題的癥結與遺害,是歲月,歲月催熟人,打開人的心與眼。
她問為什麼我那麼肯定親情,為什麼不肯定呢?
所有負面的親情模式確實存在,但更大的是將心比心、甘以身替的父母心。SHE中的Selina被火紋身時任爸面對鏡頭說「我但願被焚的是我自己」,矯情嗎?他說的是天下愛兒愛女的父母眼見兒女受苦時會脫口而出的話語。
人類和其他物種相較實在脆弱的多,跑不快、飛不動、潛不深、力不大,在大自然中自保的能力實在微乎其微,可以存活到這個世紀主要靠的是智力。
然而智力的發展必須假以時日,在智力啟動之前、得以自保自立之前,靠的就是父母家庭的照護。
整個人類群體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愛與照料絕對是首居其功,即使不是每個份子都能盡到父(母)責,畢竟正常版的父母還是居多數。
這是以理性的角度、族群的延續來看親情的功用。
人生在世數十年我們會和許許多多的人相從,緣淺者點頭擦身而過;緣深者成為一家人,不論緣深緣淺都會涉及感情的交流、涉及不同關係的愛。
這愛的能力源頭在人曾經被深愛,在生命初期最是脆弱的階段裡被家人(照顧者)給予的愛滋養著身與心。
襁褓時期、懵懂時期汲取著愛的點滴滋潤,爾後在生活裡、在與他人的互動裡涓滴成泉的形成人我之間的潤滑與支持。
愛的源頭在父母、在照顧者。
佛法的前世今生還更複雜,不只此生我們從父母處得來這愛的能力,佛教有名句「業不重不墮娑婆,愛不重不墮輪迴」,生命的根處就是愛,有情眾生會在生死大海中生生死死無數回就是因了這心中難以解套的愛與尋愛。
也就是說佛法認為不只是此生父母的影響,只要是生命即有其本就深入骨髓的對愛的需求與能力。
三世之說我無實證不敢多加置喙,然而原生家庭愛的模式倒真是對人影響深遠,人常一生沿用而不自覺。
如果是病態之愛,當事者除了必需有覺照力外還需學習如何將之歸到一個不給自己和他人太多苦痛與負荷的質地與型式。
只不過愛的覺醒與成長真是漫漫的學習之路,通常人容易三彎兩繞的又回到熟悉的原生家庭的模式。
孩子有難時你會怎麼做?
奮不顧身飛身救援甘以身替?氣惱至極袖手旁觀?一面碎碎唸、一面猛打電話尋求支援解套?掙扎在該不該伸援手,會不會讓孩子養成靠人擦屁股的習性?
相信身為父母的我們反應模式即或不同,骨子裡我們都是「傷在兒身、痛在娘心」,一樣、一樣。
就是親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