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一本《在愛中昇華》居然可以讓我動手寫了十一篇的讀書心得,這是第十二篇了,打算做個ending

 

有格友說我想太多了,夜晚人脫下鞋子上床,明早能不能再套上都不可知,為什麼要想那麼多?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眼前這個時光?人間再有多少不如意,至少此刻的自己是可以選擇輕鬆的,那就好好的fun 輕鬆吧。朋友如是說。

 

海老在書中第281頁說到:自己曾經苦心鑽研人類的行為、痛苦煩惱、幸福美滿的運作模式,而今投入與他人共鳴而領會的哲學領域。哲學的意思是看穿表相,遇見本質,從中獲得洞見。哲學家看向某事、深入觀察,對所有的現象敞開心胸,可以瞬間在豐富的現象裡瞥見本質。

 

這段話說得真好。
這是個花花世界,總有太多的人事物叫人意亂情迷,生命能量如果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出口,還真是虛發殆盡。
走過多少迷失的年頭,以往只會聽憑心中模糊的念頭,來自教育體系所宣導植入腦海的念頭(可見我還真是個好學生-聽信師長所言,毫不懷疑),被這些信念驅趕著,自以為正在追求著『理所當然該追求的』。
累了、困了、乏了,這才定睛瞧一瞧自己猛追的東西,猛然發現自己真要的不是這些呢!卻是多少年頭過了,多少精力耗了。

 

年少不經事的自己迷失在花花綠綠的表相中,所有的表相都有他人賦予的意義,唯獨沒有我自己下的定義,只有人云亦云、人追我追,真真是凡夫一介。

且不管自己在這現實的世界裡交出的成績單上頭分數如何(紅字一堆,凡夫麼!),一旦發現原來多年來追逐的只是馬車前的胡蘿蔔,當然就得回轉身停下腳來,不想再受誘惑、再拼命追逐了。

 

就是這樣吧,想看穿惑人心眼的表相,也許還是碰不到本質,但至少不會再對著鏡花水月空照影。
海老之所以讓我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逐篇記錄下書中每一章的讀後感,也在於想一探這老人的心靈,到底他看到甚麼了?撇開所有他在工作坊的處理手法,有些甚至是神乎其技、神來之筆(有一說是他通靈),我倒認為他必有所見。是這個所見成了信念,支持著他走遍各國,面對帶著各自生命重擔來自各階層的人士。

 

不論是處理男女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只是海老的「表相」,旁觀者看得是海老如何進行「家族序位排列」或後來精簡版的「靈性家族排列」,想走心理治療這條路的人也許可以透過一場又一場的見習學得處理的手法,諸如代表們的眼光若是朝地上必是有某個亡者在場,或是看向遠方也意味著有某個人必須請出來之類,然而這都只是依樣畫葫蘆,真的是叫得其皮毛罷了。

 

學得皮毛而想上場處理他人的悲喜人生,這樣的打算實在太危險,然而單是台灣,就我所知就有不少人眩於家族序位排列的「神奇」,想要側身於這個助人的行列中。

 

海老台面上的動作是表相,動作下的信念才是行動的本質。所以對書中的第七章(男人與女人)、第八章(需要幫助的孩子),我將之歸類於表相的處理,不付予太多的注意。

 

第九章(劇烈的衝突)主要在點出處於集體中的個人容易被集體的口號牽著走,不自覺中接收了集體意識、集體良知,而劃分出「敵」、「我」,多少醜陋假美善之名出征,人成了集體良知的俘虜(p.369

 

第十章(靈性宗教)延續第九章(劇烈的衝突)的論述,以神之名一切可為,但,是神造人?還是人造神?人類歷史聖戰不斷,哪邊才是聖?

 

整本書來到最美的一章,海老的心法所在、信念所在、本質所在。
生與死有差別嗎?走過一生,去到死亡的國度,和初到人間時的自己有差別嗎?如果有,差異的是甚麼?人間一趟,我們帶甚麼抵達彼方死亡的國度?

海老用詩的語言寫出人世八十載的信念,第十一章、最美的篇章。愛的完結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