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逛書店時隨手拿起佛教的禪詩集,書名早忘了,內容大都是禪僧們所寫的禪詩,年輕的我對於禪所敘述的境界壓根不懂,不過禪詩有許多真是文句優美、洗滌人心,其中一首有種說不出的感覺,至今印象深刻 (之前好像也曾為文提及)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常存

 

類似的情況在一首佛詩中也出現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說不上來到底被觸動了甚麼,只是一經過目再也不忘,而且有個模糊的圖像跟著出現,卻又說不上來怎麼回事。

 

『菩薩』只要是佛教徒都懂,是指能夠自覺也可以助人有所覺的人物。
『清涼月』是圓圓的、滿滿的月亮,高掛在夜空中發散著清涼的光輝,靜靜的看 著清輝下的人間吧。

這兩個名詞都淺顯易懂。『菩薩清涼月』說的是菩薩在人間的風貌猶如圓滿的月亮灑下一天的清輝。

但甚麼是『常遊畢竟空』?

 

『常遊』意思是時常的、常常的悠遊著、遊戲著。
『畢竟空』意思是『總是空』?『到頭來一場空』?還是另有他解?那麼『空』又是甚麼意思?

 

佛教說有些菩薩早可以成佛,但因心念苦海眾生、不捨眾生,於是選擇繼續留在菩薩道中,不願進入涅槃,而與眾生為伍聞聲以救苦,觀世音菩薩即其一。

這樣的說法是天方夜譚嗎?
我想起心理學意義治療法的創始人弗蘭克教授,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原本有機會逃出德國,但為了父母手足而選擇留下,也因此而被送進集中營。這就是個不捨親人、不獨自遠離苦難的例子。

所以,天方夜譚嗎?不盡然吧!對於心量不足、愛不夠深的人,它是。
對於菩薩心性者,選擇獨自離去?想都不用想!

 

然而人世浮沉、費盡一切心力,又能完成多少心頭願?
這又讓我想起佛教的地藏王菩薩,據說這位菩薩深覺地獄眾生苦海無邊、受盡無量罪苦,於是發願在地獄中度犯罪眾生脫離苦海,並且發下豪語,說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獄哪有可能空?
人的心性不斷改變,一時發善心、行善事;一時不順其心,就發起怒來,做出種種糊塗事、闖下各種禍。地獄只怕也是來來去去,就像人間的監獄,有可能舊人出了獄,卻也隨時有新人到。
地獄成空才成佛?唉!癡人說夢嗎?自是有情癡啊!有情癡!對眾生有情癡。

 

那麼且不去論地藏菩薩是否能成佛,只論清輝照人間。
菩薩清涼月清輝照人間,何以是畢竟空?這個空是指白忙一場嗎?
還是『常遊畢竟空』的「畢竟空」是一個名詞,而不是把『畢竟』當成副詞?如果『畢竟空』指的是一個專有的名詞,那麼整個意思就是說:
菩薩在人間一次又一次的到來,是用『畢竟空』的心態在悠遊著,不論走過的歲月、經過的人事有多少的苦難與折磨,菩薩的心有著「畢竟空」的質地在。

 

真正的意思是甚麼?我還在體悟,只不過希望自己能常常記得抬頭望望清涼的月輝,人間走久了真的是塵滿面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