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坊結束已有好一陣子了,可時不時的都會想起其中的一個個案處理。事情是這樣的:
在主持人帶領大家閉起眼感恩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時,其中一個學員早早就睜開眼(根據主持人所說),於是主持者在進行一個段落後就詢問她,是否對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她也很坦然的承認,願意上台做個案處理,和大家分享她生命故事的一環。

 

經由主持人的引導,父母生育的十三個小孩通通都上了台,包括一名自殺、兩人夭折、一個送人。案主排行老八,眼看著場中進行的自己家中的排列,忿忿不平的對著扮演父母的人,激動的說著:「你們有甚麼資格說愛孩子?你們把孩子送人,連我都差點被送走,你們哪是愛孩子?你們賣孩子啦!」

 

場中扮演手足的人各有各的表情,主持人順勢問起各代表者的感受,答案也都不同,有人感恩父母的辛勞,有人盡是不滿之情,有人沒特別感覺,有人環視在場手足說出心中的想法:「你們要吵是你們的事,我只要爸、媽疼疼我,天塌下來也打不到我,嘿嘿!」。

 

雖然主持人有心引導案主體會生命育成的不易,尤其是在她父母的年代整個台灣社會經濟並不好(案主是55歲的女子),但案主情緒還是波動著,不能接受偉大父母的說法。
主持者再另闢路徑,探討「性」的神聖,認為性並不可恥與骯髒,然而案主還是堅持如果無法好好養育就不該一直的生下去,否則「家」沒有家的溫暖,只讓人覺得是傷心地。
因此這個個案的處理其實並沒有成功的結案,最後也只不了了之。

 

我想起另外一個大家庭:
和案主父母差不多的年代,鄉下,一對務農人十五年內生育了十一個小孩。
鄉下的生活有做不完的活兒,父母與孩子之間根本談不上相處,天一亮,上學的上學,田裡、家裡、豬圈裡都得有人幹活,家只代表著做不完的工作,還有就是不斷的被拿來比較:誰較聰明、誰較乖、誰懂得見風轉舵、誰勤快。


作為大家長的只懂得採取高壓手段,打呀、罵呀、大聲吼,孩子彼此之間只希望被責罵、責打的不是自己,只要能逃過一劫,倒楣的是別人又有甚麼關係?!論起工作,只想能不能少做一點;吃起東西來,希望可以比別人多一些,幾乎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沒有被愛過,或愛得不夠。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紛紛成了家也生了更下一代,乍看之下好像是頂熱鬧的一家族人,骨子裡卻常風波不斷,計較誰得的多、付出的少,哪家的孩子比較出色、哪家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比了下去,弄得第三代也常有人覺得自己不夠好。


大家庭的是是非非多,做大家長的又怕自己的權力不夠鞏固,於是口舌之間的搬弄層出不窮,人人要爭強鬥勝,不能落於人後,

一碰到利害關係,又要不著痕跡的拉攏手足間的「次要敵人」打擊「重要敵人」。

於是常常「洗牌」,今天的「戰友」是明天的「敵人」,常常爾虞我詐、口是心非、明槍暗箭等等的戲碼就在手足、家人之間一場又一場的上演。

 

年老體衰不復當年霸氣的老父(老母已過世多年)面對一家子骨肉為了爭奪利益的交鋒,本該怡養天年的歲月也只能一次次的坐視兒女們大聲的爭吵。
年輕時不懂得以「愛」持家,總以為棒頭可以出孝子,殊不知整個家庭的氛圍早就帶上戰場的氣息。
子女之間也因為人數眾多而把彼此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沒有珍惜的心、感激的情,利之所在拼命為之。
古人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能進同家門、身為一家人,沒有百年也有數十年的緣份啊!

 

這兩個故事不約而同的訴說著大家庭的傷人,是否會有另一類的大家庭故事呢?人數雖然眾多,彼此猶能互相禮讓,不演出「你爭我奪、你死我活」的把戲,能「兄友、弟恭、父嚴、母慈」的古早天倫圖再現呢?!

 

傳統五代同堂、和樂融融的故事是真有?還是粉飾太平、暗槓傷心呢?會不會如同「多年媳婦熬成婆」一般的表面上是盼到了出頭的一天,事實上也只是把當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慘往下一代兒媳的身上推演?
五代同堂中有多少見不得光、不能外揚的家醜?

 

現代人絕大多數都是組成小家庭,雖然可以免去大家庭的人多嘴雜,但以愛持家的理則應該是不變的,當父母的不要在手足之間做比較,既傷了孩子的心(被比下去的那個不好受),也種下手足離心離德的種子,將來孩子們長大後遇到困難說不定不但不願彼此支援,還會見不得對方比自己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