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盧雲神父是在讀《一堂人間至愛的課》一書,他是寫引言者。讀那篇文時覺得這寫引者是有些意思的,於是就開始在網路上找與他相關的訊息。這麼一找,就找到光啟社與香港基道出版公司,它們都有盧雲神父的著作,也才發現他原來是著作等身響噹噹的人物。

 

原籍荷蘭,有心理學和神學雙博士學位,任教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多年。卻辭去人人欣羨的大學教職,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市的「黎明之家」,服事院裡弱智人士。單是這樣的履歷就夠打動我心,絕大多數的知識份子有傲心,自以為高人一等,有其矜持存在。這份矜持之心有時候並不易察覺,能夠照見且放下身段去服事耶穌口中的「我最弱小的兄弟」,只是去行,身體力行。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片子了,很多年前就聽過它,一直提不起勇氣觀看。這兩天又聽一位朋友說起,於是利用星期假日租了DVD。動畫版。

 

雖然早知道敘述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對相依為命兄妹的故事,這樣的劇情眼淚定是少不了的,然而還是哭得稀里嘩啦。沒有了父母的庇蔭,即使是太平歲月,人生的風雨是直接打在身上的,更何況生存艱難的烽火人間?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秋,曇花開放的時節。朋友家中也種了曇花、算算時間也將在中秋夜綻放,為了要能月圓、人圓、花好,於是當日黃昏朋友就把已綻放兩分的曇花用手撐開了些,想說當晚大家就有圓滿光輝的皎月與聖潔幽香的花可賞。沒想到花兒不但不再開放還竟然凋萎了。朋友笑說起這件事。

 

孩子的養育又何嘗不是這樣?當父母的怕孩子在成長路上摔跤,盡量的耳提面命,甚至是強勢介入,避免孩子「誤入歧途」。擋風擋雨的結果真的盡如親意?只怕有些時候是「收之東隅,失之桑榆」失去的倒反比收穫的多得多。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出意義來》讀後感

 

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送進集中營,生命中重要的人物: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營裡,就是被送進煤氣間,一家人全死了,只剩他〈作者佛蘭克醫師〉和妹妹。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邊緣人

 

走在車水馬龍的街上,腦子裡有太多的東西:房屋裝潢、房貸、孩子、要出租的房屋得找仲介,該完成的事項….一串接著一串,心裡盤算著上網搜尋、發布一些消息。活在這個時代還真是不容易,真累。

 

想想自己,社會的小小螺絲釘,有份教職,也只是可以溫飽罷了。這已經是社會的『中產階級』(說不定還高估自己了),可生活還是這樣的不容易。那麼那些社會上沒有學歷、沒有「能力」的人怎辦呢?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品圖片

真是不同凡響!重度智障與肢障者在世界各地應該都存在,但看待他們的眼光有多麼的不同!

作者有個雙目失明、無法行走、不能言語、自己無法進食也無法以任何方式與外界溝通的哥哥,一個終其一生都無法離開床舖的人。

作者卻以「天使在我家」的眼光來對待哥哥,伺候哥哥起居生活一點也不嫌苦,而且因為哥哥存在的樣式使他更珍惜自己得以聽、看、行、識,對外界可以隨心所欲的回應而活得更起勁、單純、與通透。

與之對照的是我們的社會。我們對家有低能兒者是用甚麼樣的眼光在看?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在 Vs. 內在

 

那一天走在路上,汽車、摩托車不斷穿梭,聲震耳。望著川流的人潮、車潮,市容繁華,突然一個問題升起:『甚麼是人的外在與內在?』

 

對適婚年齡的人,長輩總會一再的提醒:「要注意對方的內在,不要被外在給迷了眼。」這樣的話語耳朵都聽得成繭了,卻從不曾去深思。含糊的以為外在指的是對方的長相,而內在大概不外乎是「人品」,至於甚麼是「人品」?也一直沒去思考過。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誰最苦

 

佛教中有個本生故事是這樣的:

森林裡有隻久居其中的鹿,它有另外三個好朋友:鴿子、鸚鵡和蛇。有一天四個朋友聚一塊兒,聊起甚麼是最苦的事。鹿說:「我最苦啊!你們都不知道,我膽子小,有敵人時跑得我上氣不接下氣,都要氣絕了,真是苦!」。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性之同

 

有對學佛的朋友,夫妻兩人常說十年來受惠於x x 氣功良多,引發了我的好奇。我這人別的不多,就是好奇心不少。於是約了個時間就前往他們家挖寶去也。

 

做先生的出國,家中就太太在,更方便說話了。男人常嫌我們女人家話多、麻煩,有男士在場,我們多少得顧及他們的想法和感覺,你說這下麻煩的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