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同
有對學佛的朋友,夫妻兩人常說十年來受惠於x x 氣功良多,引發了我的好奇。我這人別的不多,就是好奇心不少。於是約了個時間就前往他們家挖寶去也。
做先生的出國,家中就太太在,更方便說話了。男人常嫌我們女人家話多、麻煩,有男士在場,我們多少得顧及他們的想法和感覺,你說這下麻煩的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
仔細問了朋友他們每週一會到底流程如何,大約兩個小時用來共讀一本書或刊物,彼此討論心得,然後半個小時用來打坐、觀想。本來以為氣功會有招式、身段等,沒想到全沒。聽說十年前這門氣功有所謂的「自發功」,也就是學員會「氣機發動」而全身不自主的動了起來。後來因為要把這門功夫引介、發揚到西方國家,擔心西方人士無法接受這樣的場景,所以這幾年就不鼓吹這個當年引為神奇的功法。
「打坐與觀想」我認為與佛教是大同小異的,不過朋友又說了發生在她本人與先生身上的神奇現象,如練功一段時間後青光眼的不藥而癒、經血不再大量。又如她的朋友視神經已萎縮到看東西都灰色一團,也在練功一段時間後視力恢復到可以在電腦上做文編的工作。這類的神異我沒有經驗不敢置評,就先「存而不論」。
我直覺除了這些神奇之外一定還有東西讓朋友「一走十年氣功路」,從國內到移民加拿大那幾年,所以再追問。朋友想了一下說,原來學氣功之前他們兩人的生活都非常固定與小圈子,是這門氣功的活動打開了他們的視野。先生原來是個極度內向與害羞的人,學了氣功後人變了不少。尤其在國外那幾年,升等做了該區的幹部,更加使兩人的潛能都發揮出來,也備受道友的肯定。
聽到這裡,「這就是了。」我心底悄悄有這麼句話。這些年我的觀察是:不論哪個派別的宗教或組成的團體,絕大多數的信眾或會員能留在其中的一大原因,都因該組織提供了一個舞台,讓參與者在其中找到一個可以揮灑的空間或立足點。當然宗教或組織也有它自成一套的立論,一般人只籠統的以為是喜歡上那個立論,而沒有看到自己喜歡的其中雜有「有所用」、「能揮灑」的快樂在內。
人性有所異也有所同,希望被愛、被看重、有所用的心情是人性之同,做為群居型社會動物之一的人類有這樣的需求,理所當然。被愛、被看重、有所用的需求本質不變,不同的是顯於外的表相、對象罷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