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最近的展覽一樓有法蘭西斯培根特展、原住民藝術的「那路很會彎」,二樓袁旃的「戲古幻今」,三樓展出詹浮雲的「人生若夢」畫作,還有四樓的「高雄獎」作品。
特地找了時間去看獎金高達四十萬的高雄獎得獎作品,和在館內當導覽的友人一起會合。
怎麼看?一頭霧水的看、大大不以為然的看。
觀看一樓培根畫作時的心是難受的,「這人的生命歷程怎麼這般辛辣,生命的眼光為何如是不美?為什麼那麼多的狐疑、畏縮和反嘲?」,滿心不舒服的感覺。
不論木雕、鐵雕或編織、畫作,原住民的創作最寫實,是生活中隨處可看、可聽的題材,在現代化與傳統的保留中如何取得平衡也是原民朋友的課題。除了作品的展出外,現場有創作人的受訪影片,坐下來花點時間靜靜的聽年輕的創作者訴說尋覓歸屬感與選擇一條背離被期許(安穩)的路子所帶來的不安與茫然感,心有戚戚。
袁旃的畫作最得我心,既有童心又復包容,七十歲的人生豐富多彩溫潤秀華。在傳統的國畫山水中試圖賦予新的表達手法,加入現代「面」的呈現,有些畫作甚且把兒童世界的眼光給帶入,有趣得很。
記得其中有幅畫作標題是「我七十歲了」,這人的童心忒也恁多。
三樓詹浮雲的作品風景、靜物、人像都有,我愛看他的裸女圖,至於油畫則不喜,太過厚重、太過塗抹,看多了眼花、心擠。
再怎麼不稱心也比不上四樓的「高雄展」作品,甚麼嘛!這也叫藝術?叫創意?一味的標新立異就是好、就是了得?到底評審的標準在哪?連馬桶裝了尿都可以拿到藝術的殿堂來展出,再這樣下去哪天說不準有人供上一大坨糞便,要觀眾好生打量其形、其狀、其色、其味、其意含。
拜託!藝術是這樣的?
藝術的本質是甚麼?用意何在?創新的藝術又代表甚麼?有甚麼意義?
友人說但願有那麼一天高雄人都能走進高美館欣賞藝術之美。
到底藝術能帶給凡人甚麼?像高雄獎的得獎作品真能給人帶來美感、帶來靜心、帶來昇華?
我是越看越糊塗,看得不服了。
「高雄獎」不僅是高美館獨具特色的徵件展覽;對美術創作者而言,亦是其創作歷練中重要的里程碑;以行政的角度來看,高雄獎一直是全國性徵件美展的前導者,歷年來為與時俱進,「高雄獎」不斷地修正徵件類項、評審過程及獎金等,在經歷「高雄獎」徵選的洗禮,高雄獎得主出類拔萃,往往日後成為當代美術界最「潮」的新秀。本屆高雄獎所展出的54位年輕藝術家64件精采作品,是經由641人,1923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絕對是精彩可期的展覽。更是喜好藝術的朋友們,一年一度閱讀當下年輕世代創作表現的重要展覽。
自前(2010)年市長與市議會的支持下獎金加碼至30萬元,而在去年頒獎典禮中,陳菊市長更允諾再加碼,因此獎金再次提高至40萬元,不但吸引了具知名度的藝術界菁英參與角逐,國內藝術大學如北藝、台藝、南藝、師範大學及北中南花東多所大學學生均踴躍參與;更有多位旅外藝術家、藝術學院學生送件。本屆參賽者年齡少於35歲的人數約佔了四成四,正值海闊天空,想像力、創作力爆發的世代;參賽者的學歷,在研究所以上者佔很高的比例;此外,得獎者除了創作技巧的純熟,多了社會關懷與人性探討,對大環境、社會事件、精神內在亦多所著墨,評審委員更指出此屆作品質量俱精,為歷年之最!
五位高雄獎得主,過關斬將,在評審委員相互提問辯證下,以新的思維、新的技法、新創作觀念、內在反思等面向的創作,擄獲了評審委員的心。
蔡玉庭的軟雕塑,透過動態影像的處理,將日常生活中攫取的靈感,讓日常物件的生命得以延長。
蔡士弘的油畫則以手工的複製機制,重現計劃好的各類事件,反映簡單的「偽數位」的複製與困難的手工複製之間的交錯意義。
陳凱元的創作結合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剩餘。串聯生產者、仲介者、消費者與國家機器(郵政系統),亦為評審青睞的主因。
黃鈿翔將自身偶發行為集結成為具特殊美感的動漫想像,透過以馬桶為畫布、尿液為畫筆所創作的鋼鐵人、蜘蛛人、蝙蝠俠等超人顏面,在創作的行為過程中,完成自我人格。
賈茜茹的創作觀念最為有趣是,她以日常生活中自小而大排列的塑膠袋,巧妙俐落地完成一件似魚、似蟲、似龍的立體作品,另以保特瓶蓋、洗衣石的意念,闡述生活面中環保、消費、時間與生命的漫長歷程。
高雄獎是國內少數按媒材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徵選的藝術競賽,透過近年來的努力,獲得許多藝術界的支持、鼓勵與肯定,如今我們延續高雄獎的特色與價值,期望看到更多的藝術工作者,經由「高雄獎」的洗禮,可以在藝術舞台上發光、發熱。
▇ 展覽時間:2012/2/18~ 2012/5/5
▇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四樓401-403展覽室、多目的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