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兩個男人的生命故事,林龍和謝哲青,東森51頻道。
是不是重播?說不準,我老看到重播的節目,主要是沒有固定收視的習慣,太忙也太不經心。
這兩個近年來電視上的熟面孔氣質大相逕庭,林龍口若懸河說話又急又好笑,謝哲青帶著詩人憂鬱氣質說起話來感覺是斟字酌句。
林龍生長在台東原住民部落的漢人,從小父母相繼去世。貧窮的家境讓他國中後即北上謀生,看到繁華的台北生活,立志這一生絕不再當窮人。
想擺脫貧窮幾乎是走過窮苦歲月的人都會有的心情,林龍怎麼做?
應付四面八方社會各階層的人是從事導遊職業的人必備的技倆,鏡頭下林龍的書房有著一本本手寫的札記,雖然是運鏡的匆匆一瞥,但本本厚實記錄密密麻麻,看得出他的努力與用心。
節目中還有好友對林龍的觀察敘述,原來人前活潑聒噪的林龍私底下沉默得很,總是聽得多說得少。
是有那麼幾分真實,特寫下被訪談的林龍呈現的氣質和上節目做特別來賓時的生動是給人相當不一樣的感覺。
一個沒有任何家世、任何資源,完全靠自己走出路來的男子,一個鏡頭前後判若兩樣的男人。
這樣的男子在某個層面上是成功了,他不能不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沒有退路。
但我想的是和這樣的人一起生活能不能快樂?或者說他本身又能有多少快樂?
人生在某方面有所得,另些方面必然要有所失,用多少力氣去掙得的就必然會在另些方面失去(幾乎是)等量或等值的寶貝或美好。
另一個男人,謝哲青,以前看節目時就覺得這人身上有種耐人尋味的味道。
幾乎走遍世界的他卻原來是出身於工人家庭,一個他一有能力就想離開的家庭。節目中並沒有多加著墨於家庭狀況的說明,只曉得從小就因貧窮與瘦小和不善溝通而被欺負,以致於心中常有憤忿不平之氣。他說體力上不如人智力上可以不輸人,他愛讀書,書房中滿滿的藏書。
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世界沒有對我不好,我也不覺得世界不好,只是世界和我處不來」(類似的話語)。
似乎是一個和世界或他人有著格格不入之感的人。
之前看節目時就可以感覺到似乎他和四周的人與事有著一層無形的牆。
走過近二十年的導遊路,他說原來他在找一條回家的路。聽到這話讓人好生難過,我替他難過、替他父母難過,就不知道如果他的爸媽聽到兒子這麼說會有甚麼感受?
為人父母者這一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有錢人經營一個家都未必輕鬆了更何況是窮人?
謝哲青沒有說明為什麼一直想從原生家庭出走的原因,我也沒有怪他不該有這樣想出走、出離的想法,只是對於這個人世間存在長久的「家庭」結構,一個「上帝無法照料每一個人所以祂創造了母親」所照料的家卻到頭來被孩子否定或無法加以肯定的女子,我替她難過,深深的難過。
家,女子用心經營的家,有著千百種的面貌,這是年輕時的我無法想像的。
死腦筋的我、生活單純的我、看慣爸媽各盡其責的我、從小就聽兒歌「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庭」的我,一直以為家只有一個樣:
爸爸努力賺錢養家,媽媽好好把家弄得窗明几淨飯食飄香,孩子就是聽話的孩子,爸爸是太陽、媽媽是月亮,我的家庭多可愛。
對家的印象會怎樣的瓦解與崩盤?一年年的年歲增長,既是局外人也是個中人,我在自己已然固化的「家」的意象中身不由己的、意外的、一點一滴的看著原來是自己太從有限的生命經驗中賦予「家」意含,世事可以從來就不是自己所想、所要的。
家可以是千百種樣貌。
對!我在一步步解體行之經年、經生的「家」的意象。
謝哲青於去年走上婚姻路,他說自此之後飛機落在桃園機場時他有了家的感覺,天涯路終究要歸根。
兩個不同面向的男人,兩個同樣對家有過失望失落的男人,都有了自己締造的家,往後他們的孩子是不是會對這個原生家庭滿意呢?祝福孩子們吧!
有幸福的家才能有快樂的孩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