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一部關於人子之道與醫者之責的故事

多時以來就有一個疑問長掛心中:到底佛教如何看待老人癡呆(失智)的患者?

 

佛經浩瀚如海,但說到人的不幸遭遇不外乎前世不敬佛、不佈施、不慈悲者於此生會落得五官不全、(或盲、或啞、或聾、或肢殘等等不一而足)容貌醜陋、才氣不足、智力有限、窮困潦倒等等,所以鼓勵人應多禮敬諸佛、致力佈施、與人為善、體人所苦、結諸善緣,才能容貌端正、相好莊嚴、眾生喜見、智慧過人、聰敏博學、多才多金等等。

 

這個步入老年化的社會,到處都聽得到「老人癡呆症」、「巴金森症」,時時可以看見受雇的外傭推著輪椅,上面坐著面無表情的中、老年者,周遭的朋友也常家有失智、失能的長者,不論長者年輕時多麼的得意人生、揮灑舞台。
為什麼佛經沒有提及老人失智、失能?就算把失能當成是逐漸的退去運動的能力、老化的必然,但失智呢?失智是完全的忘了此生的身份、忘了我之為我的一個讓人無法接受、忍受的狀態,一個讓還有著記憶的親人揪心疼痛的狀態啊!

 

都說佛經是經得起歲月考驗的鉅作,是千年不移的真理,那麼為什麼對侵犯這個時代的「巨獸」卻隻字未提?是因為佛經寫就之時人壽苦短嗎?但佛經上明明白白載明人壽也在循環之列。
佛經上的「一劫」是指當人的平均壽命從八萬四千歲,一直往下縮減到最短的壽命十歲的時候,再從最短的壽命十歲開始一直往上增加到八萬四千歲。
可見長壽的人間對佛經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為什麼沒有論及這個隨著長壽而到來的人之病呢?

 

這兩天除了忙著整理舊書、舊文件外,也打算讀《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要讀此書還真得把自己的心穩一穩,為什麼?一個身為老人醫學的醫生面對自己已然遺忘此生身份的父親,打從年幼就如燈塔般聳立的父親,這樣的心聲、心情做為讀者的人怎麼可能等閒讀他呢?

 

還沒展書讀就先想到我那五年臥病在床的母親。
母親罹患巴金森症已五年,老天讓她的肢體不從心,但腦子可清楚到不行。老人失智者卻是「忘了我是誰」,連正常思考的功能都停擺。
朋友的公公得了失智症,友人 和 先生須上班,只能把公公鎖在家中,有天下班回家只見到滿屋子用過發臭、發酸的垃圾袋,原來是走出門的公公(忙著出門忘了上鎖)沿路撿拾回來(彼時失智情況還不嚴重還記得回家的路)。

 

失智和失能哪樣比較可以接受?
有人說失智的人自己好過日子,因為全忘光了,不記得任何人與事,連煩惱也不記得了。
龍應台女士寫過《目送》一書,裡頭就記錄了她對失智母親的情懷,讀之讓人鼻酸。

 

一個失智的父親能教孩子甚麼樣的功課呢?一方面我好奇著,一方面卻也畏怯著,看著巨塔崩落的感覺可想而知。
然而這個無常世間甚麼是人可以長期持有而不變質的呢?閉上眼睛並不會使不想、不要的事相消失,所以還是睜開眼吧。

 

打算天明讀它,在天色明光中人的能量可以強一些吧。還是納悶到底佛經怎麼說老人失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雪泥鴻爪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