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次的電影讀詩會經過麥克漢內克的洗禮,第二梯來到奇士勞斯基的作品<十誡>,也看過五誡的作品,照例電影之後大家討論,但似乎有些東西不一樣了。當初漢內克的作品觀賞後的討論每回約莫一、二十人,發言者年輕人與熟齡者兼具,很有可聽性,交流的東西讓人覺得年齡的界限不知覺中就跨越了,這是極其珍貴的,這個年頭,哪個時候能有年輕人願意好好坐下來打開心房聽一聽長者之言?又哪有可能好好跟年長者細細的說心底話?所以去年的觀後交流很有可聽性。
不知怎麼地人數越來越多,小小一個放映空間擠得滿滿的人頭,座位擠不打緊,重要的是觀影後的發言似乎變了調。
年輕人發言的機會少了,後來者以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居多,喜歡發表,一再的發言,拿著麥克風就放不下來。如果分享的是真知灼見,大家樂得有這樣難得的機會,問題是大都在賣弄學問,發言時不是引經據典就是引用哪個哲學門派、哪部電影如何等等,越扯越遠。
越來越覺得疲勞,當初可以討論到十一點(漢內克的片子有時要兩個小時,看到九點鐘再進行討論),現在連九點都熬不住的感覺(十誡系列每部只有一個小時,從七點看到八點),已經兩次中途離席了,實在有點對不住導讀的老師和主辦人,但實在無法接受沒有多大意義的漫天發言,論學問有甚麼意思呢?這不是當初加入的用意,如果不能從所看的影片中讀出編者或導演所欲傳達的理念或人生觀,而只把這樣每週一次的觀影讀詩會當作是個人演出的舞台,那我沒必要乖乖坐著看一場個人秀吧,即使是不用付費,我繳出的是更寶貴的時間。
可能再給一次機會,下星期要是再如此的氛圍,決定退出。或至少是十誡作品討論期間不出現,等下一期有心動的導演時再考慮加入。
單是這麼一個單純的觀影讀詩的聚合,都可以看到世事的無法停駐於定點,總是隨著時間流不斷的變化著。
越上年紀越看到年輕時視而不見的某些東西,也就越發的覺得人世與大眾週知的面貌落差極大,「隨緣」、「隨緣」,年輕時對這兩個字總覺得模糊,現在是越來越感覺有些味道了。
去與留,隨緣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