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妮:
我們談的是好深的宗教課題呢!希望以我淺薄的理知能不致於偏離對佛法的正解。如果可能的話請一定要再請教其他對佛法有研究的人,我真的只是個「半吊子」,甚至連半吊子都稱不上,只是因為喜歡和你交流,就斗膽的抒發淺見。
提高靈性的同時, 不要委屈身體的覺受, 人有感情, 有情緒的變化, 有溫飽的需要, 它們清清楚楚的告訴你: 「有 ! 你存在 ! 」我們無論怎麼說服自己, 用多少個" 空無" 的理論塞進自己的腦袋, 你餓了就是餓, 傷了就是傷了, 痛就是痛了, 腦袋無法欺騙自己真實的感受, 否則為什麼會想修行?
個人以為佛教對覺受(感覺)不是那麼的肯定它的真實性,著名的佛典《心經》經文中有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所否定的不只是肉眼所見的世界之真實性,還包括眼睛所不能見的感受、想法、意志與觀念。
佛法對這個人人都會當真的色、受、想、行、識,有許多的修法讓人可以把固執的「真實」放下,有沒有效?不好意思,我沒有實修的功力,無法回答這個疑問。
佛教兩千多年的存在累積的經典浩瀚如大海,是許多世代、許多地域、許多人士的心血,有些甚至是集體的「創作」,更有些是佛教初傳當地時與本土信仰相融之下的成品,所以有些教法乍看似乎會有矛盾的現象。
例如「西方極樂世界」是目前台灣許多佛教徒一心繫念的所在,常常心底默唸「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當家),希望此世命終得以去到那美好之地。
但佛教也有教派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法只是暫時權宜之計,主要是讓能力像小兒一樣的人不致於對「涅槃」心生無力感(太高懸的目標)或空無感(涅槃意為一切止息),肯邁步向前、向人性更美好之處(或者已不是人性而是「神性」,佛教沒有神性這個詞,在禪宗則說是「本來面目」)前進。
在修行這件事上我是個疏懶的人,所以別盡信我所言,一定要再求證於有修有證的人(就是用心於修行且有成效的人),不過要遇見有修有証的人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是。
啊, Alice, 我不是在說妳的朋友, 其實我說的是我的朋友, 因為我不了解妳的朋友, 我只是揣想佛教徒和基督徒對靈性的追求可能有的相似處, 而我的朋友是個十分反面的例子
我們前後好幾回合的回應、回覆,其實我有讀到妳是從我友人的例子聯想到妳那位出了狀況的朋友。
即使妳文中有些地方看似急了一點,有仗義直言的味道,我也認為主要是妳心中有妳友人的影子在,妳在發出個人對她的想法、不捨與「生氣」(我這麼說不知道對不對?),我那朋友只是剛好路過的「過客」。
我這一路下來的回應其實想到的都是我的朋友
我也猜想應該是這個情形。瑪妮是個感情豐沛的人。
我也忽略了可能讀到我們互相往來文章的友人(當事者)心情,雖然妳我都無任何的惡意。
文字本身就無法完全傳達真實的狀態,即使我們兩人來個越洋連線說上個把鐘頭,也未必能把對方的想法、念頭、感受都catch到清清楚楚,更何況借著費時、費工的文字。
真對不起妳的朋友, 希望她會原諒我
瑪妮,「我對基督教的反叛」妳哪有反叛基督教呢?
基督教了人甚麼?我雖然不是基督徒,但對基督我好像不陌生呢!
他不是要我們反省自己的不足、過失,打從心中敬重、珍愛他人,與人分享自己所有,同理他人感受,不是這樣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瑪妮真是好基督徒呢!
真的很高興你願意在看不見的網路上這樣的彼此對談著,對宗教其實我遠離了好久、好遠,與妳的這場交流引我再度思考一些問題,真心感謝妳!
妳先後三次的回應我就以此文當作回覆。再次謝謝您的用心致意!親愛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