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鐘,女兒開口說「媽媽,看電影去」,「哪片?」、「隔離島」、「幾時?」、「等一下六點半」。
準時六點半,看著大螢幕。
片子拍的好,剪輯緊湊沒有拖拉,氣氛營造到位。
就不先透露玄機了,以免壞了看片的樂趣,然而對於精神病患的命運還是忍不住的難過而想說些話。
片中提到歷史上對精神病患曾經有過的處置手法,再對照今日主要以藥物為治療主流的方式,整體看來人的同理心比起以往的年代來是有提升,社會是有進步。
世路縱使再崎嶇,想來應該也不會有人甘願以失常的精神來做遁逃,精神病患可以說是對現實人生無招架之力後的「被迫」反應。
精神領域、心理領域要產生何種變化人做不得主,但人可以決定如何對待這群身不由己的、弱勢的傷心人、傷神人。
這一陣子電視頻頻報導的大陸「犀利哥」,好好一個24歲離家、有妻有子的男人,怎麼幾年過去失了聯,就變成精神失常流落他鄉的34歲精神患者?
雅虎新聞也刊出台灣的「實踐舒淇」消息,說是北一女畢業、考上台大法律系,母親突然過世,從此對人生失去熱忱,徘徊街頭異於常人。
這兩人真正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麼?恐怕都不會是報導的那麼單純,但不論原因為何,都需要家人、親人和社會的關懷與照顧是絕對錯不了的。
這個社會有許多我們眼光不及處悲傷、悲慘就正上演著,我們的社會能不能「好不用那麼好,壞不用那麼壞」的存在呢?
這個社會有每月刷卡購物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貴婦消費團,也有學費繳不出、無屋可住、有病沒錢醫的弱勢者。
這個社會有春宵一刻『擲』千金的男人,也有
『曾捐出四百五十萬元積蓄給小學母校興建圖書館的台東市中央市場女菜販陳樹菊,獲《富比世亞洲版》(Forbes Asia)評選為亞太地區慈善「英雄」之一。……市場下午一片漆黑,大多數攤位都已經休息,不過陳樹菊仍獨自守著自己的菜攤。』
每每對著高消費力的貴婦報導生悶氣時,類似陳樹菊的小人物就是讓我心回暖的主因,如果不是這些可愛的、溫暖的人兒,人間世會晦暗許多、冰冷許多。
禮記大同篇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對我們這個距離禮記寫成幾千年後的世界、這個猶然失常的世界而言,寫出這段話的先人還真是唯美得很啊!
然而對照精神病患今昔不同的處置手法與慈善英雄的存在,大同篇的願景似乎近了些,彷彿不再是唯美主義者的海市螴樓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