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論死亡
一本出版好多年的書,也早就讀過的,心血來潮想重讀一番卻又找不到後,還是再重買了一本。為什麼那麼想讀?其實我怕再讀,怕再進入書中的世界。
身邊兩個老人:
一個二度中風、人在加護病房與死神博鬥中;
一個巴金森症四年、身體逐漸變形、言語漸少、注意力全集中在自身吃喝拉撒睡上,日日恐懼著有那麼一天再也開不了口、動不了身的媽媽。
我再怎麼拒絕和死神照面都無處可逃。
人是怎樣面對自己的最後一程呢?
意外死:不論是車禍、火燒、地震、水災等,都會驚恐萬分吧。
病死 :老天給一段與病搏鬥的時間,存著可以放手一搏、大有機會的心情,或明知徒勞無功的無奈,就是拉拉扯扯的過一段時間,然後「午時三刻到,斬!」,生命畫上休止符。
睡夢死:據說這才是壽終正寢,是千萬人夢想的境界。但少之又少的人可以有這等「福氣」。
得了一種明知無法可治的病,心裡明白死亡一天、一天的逼近,那是種甚麼樣的滋味?
一般臨死者心裡都想些甚麼?希望奇蹟出現?懊悔此生錯誤百出?有仇未報?有願未了?有愛未表?
1995年,書中主角莫瑞,在美國大學任教的真實人物,得了目前醫界仍束手無策的ALS,生命只剩下幾個月,上電視暢談臨死者回看人間的心情。
他教過的學生,作者,無意中看到轉播,重拾大學時的師生情誼,再度互動,做為老師在世最後十四堂課的唯一學生,每隔一週的星期二搭飛機越州上課,課題是「人生」。
作者列出幾個主題,「死亡」是其一。老者莫瑞說「只要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
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Discovery頻道中某個地球上不知名角落的土著。
應該是熱帶地區吧,影片中的人不分男女都打著赤膊,黝黑的膚色。他們每個成年人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在林子裡找合適的木頭,要雕出一年一度的節慶中必須戴上的面具。
已經是多年前的印象,細節不復清晰,但還清楚的記得看影片時的訝異心情。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時光可以用在這樣簡單事件,為著要迎那麼一天耗去整年的光陰的不可思議,還記得看過影片時我端坐沉思許久。
生命的樣貌千差萬別,生命的意義想來也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對於那遙遠地區光著上身日日雕著節慶面具的人種,告訴他們「只要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我想是一點意思也無,生命、生活在當地都單純,死,想來也是理所當然吧。
不同性格、不同典型的人對生命的期許也會不同,「只要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未必是人人的圭杲。
甚麼樣的人會追隨「只要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的說法?甚麼樣的人會不斷的想著「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我知道有種人,即使在我們這個高度文明的國度中生活著的人,他們不愛多想,單純的認定「做人就是要忙忙碌碌過一生,做到眼閉的一天,那就死了、解脫了」
第一次讀此書時,對書中的言句、思想,我信之有物、覺得聲若洪鐘。
事隔多年再讀它,也許是有了年歲、也許是現實生活中和死亡貼近了些,似乎漸漸的有了自己的聲音。
死亡的意義或生命的意義,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