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小館的晚餐讀後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成長於某個家庭,在最最脆弱與天真的年代裡就汲取家庭有形、無形的養份賴之以成長。
有形的養份:食、衣、住、行的庇護;無形的養份:生活的習性與價值觀的養成。

 

一本格友引介的書《鄉愁小館的晚餐》:
一名棄婦獨自拉拔三個小孩成長,因著生活的巨大壓力,母親累積太多的憤怒、哀怨,在扮演母親角色的過程裡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常常是在下了班準備晚餐的時間發作。
三個小小孩沒有了父親,母親是他們的「天」,面對常常發怒的母親,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連吃東西都怕惹來被生活重擔、經濟壓力快壓垮的母親的惡毒批評,當媽媽的自己不敢吃飽,連帶的孩子對吃也有了罪惡感。很難想像正在成長階段的孩子食物是用「看」的,而不是可以痛痛快快享用的。

 

沒有被餵飽的豈只是食物?!枯躁、乾厲的生活能給孩子的心多少撫慰?兩個男孩、一個女孩,都在有母親在身旁卻感受不到母愛的日子裡過完童年,缺了爸爸的家、獨力撐起一片天的媽媽,家居生活有著太多的抱怨與嘶吼、叫罵,三個孩子一生都沒有走出扭曲的家居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大兒子太少感受到母親的愛,認為母親把愛給了弟弟,於是一生都用盡心力要板倒弟弟、給弟弟難堪。
甚至是連弟弟的未婚妻也不放過,即使這個女子他根本不愛,他用一生懲罰弟弟,也疏遠了原本是心中最重要地位的媽媽。

 

小兒子一向逆來順受,常常心不在現場、心抽離的面對所有發生的場景。為生活硬撐的母親原本看好小兒子的未來,卻沒想到他居然心性小到只求一間小餐館的窩身、過活,失望的母親最終也和現實妥協。
善良的他年復一年總要想盡辦法把家人聚在餐館一起用餐,想打造一個全家人溫馨團聚的美麗時光,卻年復一年的失望。

 

唯一的女兒從小志願習醫,走過坎坷的感情路,工作上達成原來的目標-當醫生,婚姻路卻是兩度失敗,第三次與一個有六個孩子的「棄夫」攜手,帶著與第二任丈夫所生的女兒。不只自身有厭食症,連自己的女兒也在她深受母親影響下成為另一個厭食者。
三種來路的孩子:丈夫帶來的六個、自己帶一個,和丈夫再生養一個。
這樣組成的家對於沒有幸福快樂童年的女子勿寧是一個太大的擔子,為什麼要去挑選這樣的組成,在兩度婚姻失敗之後?

也許不斷的忙碌家居是讓女人逃避去想、去後悔這一生跌跌撞撞、出錯的「手段」,所以她選擇了一個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的家。

 

這樣的一本書,一個媽媽、三個孩子,從孩子小時候到各自長成為人父母(小兒子沒有結婚),前後三、四十年的時光,一個家的氛圍如何影響著孩子甚至是再下一代,令人掩卷而嘆。

 

我們總在自己父母的身上學習為人父母之道,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我們就是「複製」,即使是與自己雙親徹底不同的做法,心裡也是存著「我絕不與之同」,所以還是不脫從父母身上看到、學到最早的模本,差別的只是正取向還是相反取向罷了。

 

老祖宗說「樹大分枝」,到底指的是甚麼?
看到從小一起成長的兄弟姐妹成長之後因著種種日積月累的不愉快而交相爭戰,我常覺得是家庭教育有某個環節疏忽了,甚至是出錯了。
如果不是過於強調有形錢財的重要性,就是疏忽了不愉快應該要趁早說清楚,不能放心底,疑心容易生暗鬼。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為人長輩者不公平,讓孩子傷了心。

 

那天電視重播台中市長胡志強上『大學生了沒』這個節目暢談他與兒女互動的情景,羨煞在場所有人,大家都羨慕胡市長不用規定兒女自然靠攏與之相親的居家天倫情。
而這兩天電視報導有位29歲的男子要錢不遂勒死了生身母親,兩則消息都來自電視、來自我們長期生活的台灣社會,親子互動天差地別為何因?

 

已被兒子勒死的母親讓人心疼、心酸,愛兒、愛女的心當媽媽的應該都相去不遠,然而持家、育兒之道可能是相去千里。
鄉愁一書的媽媽多麼希望自己咬牙硬撐養成的兒女都能有幸福與快樂的人生,但事實上她本身的心情、發生過的歷史卻深深影響著兒女,即使能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卻是不能享受人生美好的痛苦人。

 

我們都愛孩子,想要讓孩子能過得比我們更幸福、更快樂,但我們該怎麼做才會是兒女快樂的泉源,而不是痛苦的來源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