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會中和一位學佛有些成就的朋友對談,她說起曾經服侍一位出家法師的兩年經歷,甘苦都有,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也對當年自己時而耍性子的直言不諱有幾分的遺憾,又說了服侍法師和服侍在家人是不同的,服侍過程中的不愉快是法師在磨練她的凡夫心性,是在調教她。

 

聽到以上的話,我內心有了嘀嘀咕咕的聲音。
焉知法師已超越一般人的修為?如果尚未得超,也只不過是凡夫一名,現出家相罷了。
況且對象不論在家、出家,只要我們個人能把對方看成是『高我一等』、『用心良苦』的尊之、敬之,那麼所有的爭執、不愉快最後都可以化為磨鍊與調教,所以可以給我們成長機會的,不干對方身份,端視個人要如何看待情境罷了。

 

我這學佛的朋友已相當不易,是真把佛法用在自心與生活中的實踐者。與之相較,我是慚愧的緊,然而我偏向就事論事。出家人在社會上的評價滿兩極,有視其為無所事事、徒增社會負擔或不事生產者;也有尊其為人天導師,是承佛慧命的心田播種者。

不論對方修為如何,一概尊之、敬之的心態不只能用於出家眾,即使生活週邊的尋常人士如果也都能以這等心態‧眼光與之互動,哪個不是我師?哪時不在調教之中?若時時都能以這等心眼看待有情大眾,何時春風不上身?!

 

我是做不到的人,內在有太多、太多的尺,量別人、也量自己,當然就去我這名把出家師父高高抬起的朋友一大截了。

不過出家、在家差別不大,各有修鍊的道場,甚至有時還會覺得在家人的修為更不易,『家』的道場事況無奇不有,且其中的每個份子都是心之所繫、情之所牽,如果有事發生通常都『牽一髮,動全身』的互相牽連與有所顧忌,彼時如何圓滿解決就更是考驗,寺廟的「合則來,不合則去」則甘脆與簡化多了。所以家與寺何者更是道場就看個人經驗與眼光了。

 

不論家與寺,親如家人疏如道友,我們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既有人必有爭執,氣頭上人人都自以為是〈否則豈會有所爭?〉,如何在氣一升上來時就想到「敬重對方」,這就是功夫、就是修為,不干對方是誰,在家、出家等量齊觀。

 

我對出家人絕無不敬,甚至有好幾位方外好友,只不過這一、兩年漸漸喜歡把事與人看清楚,路看清了就能決定如何舉步,不會走冤枉路、回頭路。

 

敬眾不分在家、出家,惜情、惜緣理所當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