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片子《那人、那山、那狗》的餘波。


和朋友兩人先後看的同一部片,都覺得是不錯的片子,然而兩人看到的動心處卻不同。我看到的是如同在部落格中所寫的一文http://tw.myblog.yahoo.com/morningwindtw/article?mid=397&next=390&l=a&fid=7,上一代要下一代工作的接棒,如果不把時代的變化腳步考慮進去的話,很可能帶來無法再彌補的遺憾;朋友看到的是老郵差如同菩薩的行徑,在平凡的送信生涯中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還有父子倆人對愛情的處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同,但事實上兩人都出於對所愛女子的周到設想。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平日生活周遭學佛的朋友動不動就把菩薩掛嘴邊連對讀經班的小朋友也都開口閉口稱呼小菩薩」,我非常不習慣每每這個時候都可以感覺到自己耳朵像長了層膜似的(真的有感覺耶!),頂不自在的更不用說自己被喚做菩薩」,那真是要我命,快ㄙㄨㄢ啊!

 

今晚發生個小插曲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親友中有人夫妻兩一輩子都沒工作過,靠的是祖上豐厚的餘蔭,全家人像候鳥一樣天氣轉熱時就飛往美加避暑轉寒時就又回到南方來我去過她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家位於高級住宅區像人間天堂真是開眼界。他們的生活就是和同等級的朋友打牌、「喬」飯局、喝下午茶、逛名店。開心嗎?還不錯,但也有不開心時,譬如說得知某個朋友邀了誰喝下午茶卻沒邀她,或某人和某人說過哪些事卻沒跟她說,這一類我們通常覺得無關緊要、豆大的事兒卻會讓她或他鬧起情緒。

 

還有妻以夫貴的人,跟著先生全世界走透透,出席各種重要場合,負責打扮得體,光鮮照人,平日就是泡湯、按摩、針灸、逛街、上館子,務必讓自己的體能、外型都處於最佳狀態,人生對她而言就是要好好享受。她的論調是:「女人該讓自己擁有最好的,而不是犧牲自己、成全先生孩子,想要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家人的女人,笨死了!」。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晚讀書會讀的還是《流浪者之歌》已經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大家還沒摸到方向,只籠統的說了各人讀此書時零星的感想與念頭;第二次就根據第一次散會前的提議,眾人認為此書可對談的主題相當多,建議慢工出細活,從第一章〈婆羅門之子〉開始慢慢推進,走過告別父親,追隨苦行僧進入三年苦修歲月的情節。會中有人曾受過孩子類似「親情的要脅」,很有感而發的說道:在親子的爭執戰爭上,輸的總是父母,因為當爹、當娘的就是不忍孩子傷自己。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還是從《入菩薩行論》中看出的問題。
此書有相當篇幅陳述世人對己身的愛戀與保護,由於看重自己的色身,於是產生了對他者的分別心,製造出種種問題。書上說人皆須一死,死後的屍身腫脹、腐爛、臭不可聞、屍水四溢、分解四散、終歸於零,只令生者畏懼。既是如此則人大可不必花上那麼大的功夫,就只為討好照顧這個不能久留只能暫現的肉身。書中鼓吹人應「如是厭欲樂,心喜寂靜處,離諍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這個現實的人世,種種的設施正因了世人要此生得以「樂活」而做,我們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投入許多的精力,一代又一代的推陳出新,不就為了讓人可以活得比上一代更舒服,這個肉身在世的日子可以享有更多的利便、更多的暢快而努力嗎?放眼都會市容,比鄰的市招、七彩的霓虹、各種的文宣、網路廣告,不都在在顯示出這個世界的五光十色、五彩繽紛正是人為了這個色身所做的種種設想而呈現的風貌?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讀胡因夢翻譯的克里辛那穆提書《安頓世界的,是你》一書。克氏為台灣讀者所知,可能要歸功於胡因夢,當年她引進克氏的自傳,在台灣造成一股探究的旋風。胡也陸續翻譯了克氏多本著作。此書是記載克氏在七十年代於美國幾所大學演講的內容,這樣的著作無法快讀,幾乎每一段落都須停下來靜靜沉澱,與自己的內在或已知對話一番,而不能一直貪快的照單全收,這原本就是幾年來個人的讀書習慣(早年我是囫圇吞的),而克氏在此書中也強調:人被文化、歷史制約,可以說我人的「自我」實際上是「二手人」,克氏要人以自己清亮的眼睛反照自我。

 

此書可提出討論的不少,但其中有句話讓我心動,書中第四十九頁克氏說「我們都是飽受折磨的生命,因為心已經飽受折磨或正在遭受折磨中,這樣的心如何能清晰無誤的去看事情呢?」

我想一般人心的清明還都達不到通透的程度,所以清晰無誤的眼光確實不容易,但「我們都是飽受折磨的生命」?這點我倒是質疑的,當然人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凡人總難免所求不遂,心中有傷(傷痕、傷感)也是在所難免,但不是人人都用受傷的眼光來看生活的點滴,我認識小人物,夫妻都是小人物,平凡到不行,夫婦兩作伴,到哪都相隨,沒有高深的言論,言談中不是道人長短就是注意吃喝玩樂的訊息。夠平凡吧?! 他們自己也知,也樂為小人物。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讀《入菩薩行論》第八品中言及人心的種種現象,例如人的善變「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因嗔喜悅處,凡夫難取悅。」、人的對下傲慢與對上卑微「妬高競相等,傲卑讚則驕,逆耳生嗔恚,親凡何時益。」等等不平穩的心情,於是結論「有情種種心,佛亦難令喜,何況劣如我,故捨世間想。」,還說「凡夫皆自利,無則不歡喜,故諸如來云,凡夫絕非友。」

 

沒錯!人性善變,人情紙一張,說破就破,三十年相交猶按劍,叫人如何能生信心,死生與共?然而友情不是都這麼經不起考驗,人性也未必全然一無是處,雪中送炭者、烏頭馬角終相救者亦所在多有。即使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我們也可見有情有義者。人與人的相處難免會有磨擦、爭執,對於朋友我們也時而會有要求、也被要求,曾經聽過一位朋友感嘆「朋友不可望,生命的谷底只能自己行過。」,我當下是不以為然的。生命本來就是獨自生、單獨亡,但仔細想想,幾乎所有人來到世間,都是在某些、某雙眼眸的企盼下來到的;而死亡的進行過程也有人的「知」與「陪」,即使是自己必須單獨面對死亡的恐懼。要求朋友相助不要超出此人能負荷的範圍,不論是金錢、時間或體力,尤其是感情,有些人對感情沒有安全感,要求他人給予豐厚濃烈的感情保證,這就累人了,而且自己也會深深失望。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多年來貪愛晚間閱讀尤其是夜深人靜時分的沉浸書海,因之連帶的運動時間就能省則省除了上班與日常必備的作息之外,閱讀成了生命的重心之一。體力很可能就是這樣不自覺中消退了,也因之而才有了那場病。當然啦!任何事象的成因絕非單一,除了缺乏運動之外,也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因素同時在去年一起出現。

 

現在為了活命幾乎每天逼著自己動,每天單是運動的時間就占去一、兩個小時,有時還兩、三個小時(來回路程的時間也計入的話),說實話,能有多少保命、延命的功效不清楚,反而是「累」的感覺明顯。累到甚麼程度呢?唉!最愛的夜讀完完全全的暫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今天電視播出施明德先生的前妻陳麗珠女士出了新書裡頭提到施的四十二封獄中信有些內容情慾表達相當露骨施已提出抗議,認為創作所有權屬施本人,但女兒出面挺母親說是根據律師的說法信既是施寫給太太陳麗珠的所有權已經歸屬她

 

施與陳之間的恩怨浮上台面,應該是在紅衫軍時期就鬧過一陣子。如果印象不錯的話,陳女士當年也對著鏡頭,說到自己在十七、八歲的年紀就與施發生戀情,進而未婚生女,而施卻因案入獄,她帶著女兒幾乎每個星期都前往綠島探視。這樣探視與奔走出獄的日子持續多年,但關了十來年的施在出獄後卻提出離婚要求,而陳後來也和施的獄友結婚(到底是先有這段戀情?還是先有離婚之舉?各說各話)。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讀《入菩薩行論》發現書中一再出現有情眾生」這個字眼,看著看著有點發傻。沒錯,佛教常說人是有情眾生,事實上佛教認為一切動物都屬有情眾生之一,然而,先不論與我們不同種的生物,單是在這個社會中與我們相同外形的人類,我們真的無時無地的用「有情眾生」的眼光在相互看待嗎?

 

我們深知自己有情,大多數人也自認為有義,但我們可承認他人,所有的他人,都是有情有義?煩瑣、壓力的生活中,我們期待共同互動的人們是有情有義的,看書、看電影時,對那些個情義相挺的人物我們是多麼的佩服與好感,多麼的心有戚戚焉。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