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午後,三個女人說好讀《莊子》。書讀了、點心吃了、美術館的黃昏看了、輕食的晚餐也用過了,然後話題不知怎地轉到「麥迪遜大橋」那部老片子。

 

中年之愛讓多少步入中年的男女醉心,前幾星期也才聽另兩位朋友說起對這部片子的感動,老實說我沒被打動。「為什麼?」朋友一面用著餐後的水果,一面問。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延續龍應台問兒子〈十八歲那一年〉的問題,兒子安德烈回信。
他的回信說:「青春歲月,生活信條就是俗話所說的『性、藥、搖滾樂』只有偽君子才會否定這個哲學。」還反問媽媽:「提出那些個大問題,諸如讀啥書、和朋友討論哪些議題等,是否以為我是個虛矯的知識份子?」尤其是第43頁,甘脆就把安德烈回母親的e-mail給全文刊了出來。一個愛玩足球,每個星期花三個下午練球、一個下午當教練、一個下午比賽,算算一星期有五個下午是在球場上渡過的,這樣的年輕生命卻一點也不膚淺。他可以談弗洛依德、可以談搖滾樂背後的意義,而還能維持輕鬆生活的態度與心情,還笑話母親太沉重(有那個味道,雖然未明說)。

 

花大半時間打球、聽搖滾樂、喝啤酒、和朋友聊天,這樣的生活模式在台灣會換來甚麼樣的評價?我們十八歲的年輕人如果過這樣的日子,有幾個父母不擔心?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龍應台給兒子的信

《親愛的安德烈》第一封〈十八歲那一年〉

 

母親與兒子所處的年代一定不同,在現在這麼瞬息萬變的年頭,相隔二、三十年已經不知是隔了幾個世代了。加上兒子成長的家庭也會與親代不同,於是所孕育出來的思想、意識就會有很大的歧異性。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一行禪師是如何讓所有見到他的人都信服?(p16

2.      一行禪師對美國人宣揚越戰的錯誤,是以越南的美來展開做下手處,而戰爭摧毀了這份無以言宣的美。這個下手處真好。

3.      戰爭的錯不在任何一方或任何一人,而在於雙方所各自存有的意識型態。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爭執是否也可以如是推論?

4.      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源下手,一行禪師面對憤怒的美國人的質疑他何以會來到美國而不在越南與同胞一起時,用了一個很貼切的譬喻,他說「澆樹要從樹根而不能從葉片」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天前參加了一個工作坊,與會者都是女性,包括主持人。這個課程預計會有六次。成立的目的一個是訓練自我照見的能力,還有與會者中能力較好者就培養其助人的技巧。

 

因為是第一次上課,彼此之間不是那麼熟悉,主持人要大家以非語言的方式自我介紹,有歌、有舞皆可。在不熟的人面前要開口唱、邁步舞,的確是不很容易。有團員就說話了,有想推拖的、有說出忐忑不安心情者、有甘脆就地板躺下,說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等等,不一而足。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一個陷於生命谷底的人,我們可以幫助多少呢?

 

朋友說事實上誰也幫不上誰的忙,我們對於他人的苦難是無法有多大幫忙的,如果當事者自己不往前跨步的話。這段話很像最近另一位朋友的說法,她說除了讓那陷於生命谷底的友人借著說話吐一吐心中的苦悶外,事實上我們對受困者並無法提供解決之道,所有的難關都得她自己去面對與解決的。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友推介的片子,很小品。


蒼茫草原中一戶蒙古遊牧人家,年輕夫妻帶著兩女一子逐水草而居,牧養著一大群羊隻。穿過羊群呼籲民眾要出門投票的汽車、年輕爸爸上城去賣羊皮時騎的摩托車,都可以看到文明即將要滲透到草原的跡象。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聞報導一則消息:有位計程車司機,八年來白天開車載客,夜裡就把車開到金山寺,睡在車裡。原來他的家人,一妻二兒,都葬在金山寺。妻子和老大是車禍過世,二兒子則是吸毒一陣子後自殺,這幾年罹患口腔癌的司機咿咿唔唔的訴說他的生命故事。

 

啊!人生為何會是這樣的風貌呢?
看著畫面上五十歲左右的 司機 先生,我想他年幼時所知道的、所以為的人生一定和現在大相逕庭吧。我們不都懷有一個美好未來的夢想成長的嗎?即使無法成龍成鳳,至少我們可以有個安定的、甜美的、平凡的家吧,至少我們可以有個共渡人生的伴侶,可以有一、兩個心愛的孩子。夫妻倆帶著小寶貝,再窘促的空間裡,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家」會有笑聲才是啊!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到底是陰沉沉的天空讓人心緒低落,還是多日來的奔波身體在抗議?就是覺得懶洋洋,沒體力也沒心力,心情快掉落谷底了,心跟今天的天空一樣,又滿又沉的感覺,也如同昨天薄暮的天色。

 

薄暮從山中歸來。是一場拖了好幾個月的約定,好友獨自一人在山中,一直盼我前去相會。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事跟我說了這麼一樁事。

她的親戚,夫妻 都是 老師,太太教國小,先生教高中。幾年前太太乳癌過世了,先生過了一段時間有了女友。大女兒不能接受,小女兒倒認為爸爸可以有個伴。

 

大女兒認為媽媽太可憐、太不值得了,據說當年爸爸娶媽媽是不情願的。那個當爸爸的確實長得一表人材,而當媽媽的也確實長得其貌不揚。還有,媽媽在世的日子老為爸爸在高中任教受高中女生的歡迎而擔心。媽媽過世沒多久,爸爸怎麼可以再找其他的女人?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