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靈工坊總編輯王桂花在《生命夢屋》的序言裡如此描寫她心目中的 余德慧 教授:
「曾經小余汲汲營營地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尋找定位,他用大量的專業知識來堆砌、鞏固自己在心理學領域中的明確位置,視知識重於一切;然而在長久努力於俗世之認同後,生命的意義也日顯貧乏。……..面對生命的不滿意,他開始去尋找生命的溫度、廣度和深度,試圖找到一些暖暖的情意。於是他把「知識」放在後面,真切地去體會立於其前的生命經驗,並從自身經驗的反省中,去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所置身的外在世界」

 

王總編 和余 教授相識共事多年,相信從她的角度觀察到的他必有相當的準度。余的書許多都在<心靈工坊>發表,<心靈工坊>所走的路線與創立相當早的 張 老師月刊也相近,而 張 老師月刊 余 教授應該也屬元老級的人物。

 

我對 余 教授的認識純粹來自於其一系列的著作,至於本人則從未謀面,只是深被其學問的淵博、思路的細膩、類似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看待人間情事的心眼所吸引。人會被外在人事物所吸引的背後據云是其人內在也有著類似的傾向與「存物」,只是程度多寡的差異罷了。

 

不論此說真假,被吸引是真切的。
我對這人的「生命之眼」存著好奇之心。古之賢達距今太遠,生命風範在時間之流裡只成了模模糊糊的倒影,才過世的 余 教授,透過他許多的著作,要了解他的心理世界與開眼似乎比較容易些。

 

有個友人說我是在做學問,或者是正如同佛陀曾經打過的比方:

一個人被箭射傷了,應當快快找解藥療傷,而不是去考察箭從何方來?何人射?因何射?箭身構造如何等等,她說我似乎正是佛陀說的這類癡人。

 

是喔?!我沒有要反駁友人的意思,是相當知己才會如此坦率的說出心中的感覺,應該感激的。
只是自以為真的不是在做學問 (連言語文字都不是那麼給予高價肯定的人哪會肯花功夫去做學問呢?),至於是不是陷入一再的原地打轉,而不努力的從自身的試鍊境況中去下手體悟?說實話,我無力判別。

 

只曉得自己會被肯真實看待生命經驗,不掩飾缺失、不誇耀成就、不以挖糞為勇、不以世俗之眼看待一生行過,這些如實道來、如實記錄心情的勇者打動心房,於是會想再走近一些的聆聽,想讓一個從書本平面世界的生命可以跳到活生生的生命世界來,多一點溫度感、真實感,道理從來不會打動我這類癡人。

 

《生命夢屋》讀完幾天了,本來想就此放過,把書借給一位友人,想想又覺得好似有未竟之感,於是重又做出此書書摘,也好再一次的品味 余 先生的生命眼光。一種豐富之感油然而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