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閱讀,大老粗的先生常不以為然,認為書上的理論往往和現實脫節,他說政府官員是讀書人,讀書人制定的辦法、政策絕大部份到頭來只有擾民,原因出在紙上談兵空有理論,看不清現實狀況與問題所在,滿腹文章卻都是鏡花水月。
所以這大老粗對書本是抗拒的,介紹好書給他很少能夠竟讀,常是翻過幾頁就擱置一旁,再也無心碰觸。
太過實際、著重有形效果者很難接受書本的慢條斯理變化觀念與氣質的無形功用。

 

這一陣子我的閱讀幾乎集中在死亡課題上,即使回鄉居行囊中也一定放著幾本這類書刊。有幾回打開行囊時大老粗看到了,那天發出這樣的話語:
「奇怪喔!你成天看這類書不煩嗎?死亡有甚麼好探討的?人活到某個歲數,身體機能敗壞了,那就要死。很自然啊!怎麼還要想那麼多?死亡離我們還很遠,到底為什麼要這樣整天讀這種莫明其妙的書?」
這是大老粗對死亡的看法;很自然,時候到了就來死;閱讀死亡是多事者的做法。

 

到底他真是這麼瀟灑的看待死亡?還是時候未到所以大話說滿了?
一向就是個缺乏想像力的人,很多世事的處理都是用「時到時做」的心態在面對,所以過往做出了許多的錯誤抉擇。。
對於死亡這樣的大事是否也會「重蹈覆轍」的當病重之時才大呼小叫驚惶不已?

 

相對於他我一直以來是個膽小鬼,缺乏冒險犯難的精神,許多事情的處理上總要事先琢磨,甚至有些時候還得分別去想不同作法的利與弊,然後才拿主意定案。死亡這檔事原就叫人怕,更何況看到媽媽的纏綿病榻,把個好好的人弄得不只面目全非還心性大變,怎不叫人驚心?
想「更平靜、接受的轉身離去」的念頭一天強似一天,也就是這樣的心境膽小的自己才硬起頭皮閱讀、上課、聽講。

 

那天看到基金會書架上有本書名叫《凝視太陽》,作者是歐文‧雅隆,台灣翻譯了許多他的著作,《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診療椅上的謊言》等等重量級心理書。
《凝視太陽》吸引了目光,一方面是歐文的份量,一方面是這樣的書名取得太好了,太陽象徵死亡的巨大威力、無所不在、人人有份,而死亡的叫人無法正視就如同人眼的無法正視太陽一般,正視太陽時人眼會被灼傷,甚至灼瞎;正視死亡時心會發抖打顫,能量不夠強時一定敗陣下來,不是選擇落荒而逃的轉移注意,就是心神狂亂無法正常過活。
太好了,這個書名「凝視太陽」。

 

年已七十五歲,心理治療師的專業生涯超過四十年,這麼樣一個人會在耋耄之年寫出甚麼東西呢?異於其他老者的不斷回顧生命過往,歐文此書在正視他自己生命的未來~死亡。

 

試圖從書上摘錄一些足以省思的段落語句,發現還真是不容易。太多了,不只數量多,份量重、深度夠。
此書的閱讀無法快速,作者筆下功夫了得述說清楚,但涉及的想法與引述的故事在在讓人無法掉以「輕」心。

 

事忙時不能讀、心有雜念時不能讀,必須靜下心來在不受擾的狀態下,而且「心頻」要調到和作者寫作時同頻~入死亡世界的思考,才得以順利地與作者一起凝視耀眼的太陽光芒。

 

人生許多時候是要單獨面對的,死亡即其一,一次又一次的與有心人一起研讀探討死亡這個眾人迴避、視若無睹的課題,為的是想輕裝上路,臨死少懼。
幸得有歐文這類的勇者,把這個人人畏之如虎避而不談的話題一再的攤到陽光下,叫人不看它也難。
至於那些大剌剌說著「死就來死吧,何必多想?!」的人,如果真能做到如言語這般瀟灑的地步,只能說是天賦異秉,能無畏於眾之所畏。
四千年前巴比倫英雄基迦美修說「吾心哀哉,吾畏死也」正我之心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雪泥鴻爪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