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海寧格的書都可以嗅到極濃的家族、家庭觀念,以海老的說法,他認為家族中如果有不幸事故發生,不論當其事者為加害人或被害人,這個家族的後人一定會有人來挑起這份「生命的遺憾」,不是複製加害者的故事,就是以另一款的被害人、被害情緒演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總之就是缺憾人生又一場。

 

我可以理解一個家庭中若發生了不幸的事故,一定會所有成員都或多或少的捲入其中,整個家庭中至少都會有段時間迷漫著某種程度的低氣壓或奇怪的氛圍中。這類的負面情緒會迴盪多久時間、強度如何都很難定論,要看事件的嚴重性、家庭成員本身的人格特質、還有當時是否還有其他不幸事故存在。如果有的話,容易發生「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局面。

 

總之,不幸事故的降臨一個家庭、家族總會帶來一陣子的負面情緒。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彼此會互相影響是勿庸置疑,隨著負面情緒的「發酵」與擴大(成員間多少都帶上一些),整個家庭的氛圍會出現某一個明顯的走向或定位。
到這裡都還覺得言之可成理。

 

但海老說:家庭、家族中因著某些不幸事件而被刻意遺忘、成為禁忌,不再被家人提及的那些「被遺忘者」會在後人身上重新活過來,讓後人演出「類戲劇」,這是因為被遺忘者想要在家族中有一席之地、有一份歸屬感。

 

我不確定可不可以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家族中重演的不幸事故。在我,寧可相信是事故發生當時迷漫在家庭家族中的負面氛圍持久不散,甚至是變化衍生出其他的負面情結(例如從悲傷衍生出壓抑、憂鬱、自我否定)。
家庭的氛圍會影響其中的每一個份子,尤其是最脆弱、敏感的小孩。當小孩帶著從家庭中「薰」出來的氣質走進社會、組成屬於自己的家時,理所當然會生出某些問題。
不同世代之間的問題會有多少相似性?我不敢斷言,但一定都是與負面情緒有所關連的。
這是我從做為人的心理層面提出的見解。

至於海老所提出的『愛的序位』必須給予滿足,前人的尊嚴不論他做過哪些事,做為後人者只能給予尊重,否則缺憾依舊在人間、在這個家族上演。

我居然從海老的說法想到民間『亡魂作祟』的傳說:
民間習俗認為家運不順如:家人重病、婚姻瀕離、事業解體、官司纏身等,都認為有可能是家中祖先魂魄不得安頓,所以作弄子孫(因為無可溝通的管道,只能借由讓子孫不安以告知。),想要遷葬、燒紙錢、買新衣等等。
魂識不得安的先人一再的要後人幫忙,這是魔咒、是怨念,是在生時一口氣吞不下、說不出來,繼續橫亙在另一界呢。

 

是嗎?是這樣嗎?連死了都不得安頓喔?!人怎麼這麼可憐!生命的缺憾所引起的心理的痛苦與折磨,為什麼到了另一個世界還要緊緊懷抱著?!

 

人活著的時候所做的種種「錯事」,無非也是為了自心中某個說不出口或即使說出口也無由解決的糾結,如果說到死這樣的糾結依然無法釋懷,那麼真的得在有生之年學一學如何釋懷的本事,以免禍延千年、罪及子孫哪!(到了另一個世界還耿耿於懷,還要在子孫中找一個或多個來複製遺憾,拜託!)

 

從海老的說法倒是看出一個重點:但凡生而為人都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難嗎?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用心的、平等的尊重所有的「他者」嗎?我們常自以為自己是很平民做風、一視同仁,真的?不論對誰,我們心底沒有一絲「我比你好」、「比你高」的念頭?如果真是這樣,佛教經典中的「常不輕菩薩」就不會那麼的為後人所尊崇、為當時人所追打了。

海老的見解中讓人重新看到尊重他人的必要性。

 

話說回來,現代人的婚姻分分合合,同居不婚、婚而不生、不婚生子、只要孩子不要先生等等的多重「結合」面貌,家族的意義早就淡薄得很,不要說家族,單是家庭都不知道要從何說起,家庭的觀念早就岌岌可危。

這樣的世代還能論家族嗎?

 

民間的『亡魂作祟』著重在可怕的靈力上,而海老的『序位』、『尊嚴說』則較重於心理的缺憾,不論是哪個說法看的都是人間的不圓滿。
人的能力有限,面對生命的缺憾與問題能真正使上力的也許並不多,就是在找一個讓自己得以心安的說法罷了。

 

經過海老「愛的序位工作坊」的排列,生命的困境就真能迎刃而解?我不確定ㄋㄟ!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時的心開意解,而是要「走長遠路,無掛礙」的,至少在原來的問題上應該是如此(人生的問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一個彎、過一個路口就有新風景、新村光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