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給兒子的信
《親愛的安德烈》第一封〈十八歲那一年〉
母親與兒子所處的年代一定不同,在現在這麼瞬息萬變的年頭,相隔二、三十年已經不知是隔了幾個世代了。加上兒子成長的家庭也會與親代不同,於是所孕育出來的思想、意識就會有很大的歧異性。
龍應台成長於南部一個小小的、貧窮的漁村,那個年代也沒有所謂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她的眼界是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時打開的。在知的領域裡那個小小的漁村確實如應台所言,並沒有給她太多的滋養,然而卻是她感情的歸處與源頭,在她睜眼看世界、放踵世界許許多多的地方後。
文中龍應台對兒子談及小小漁村的成長史有個缺憾,就是讓她對美的、藝術的感應力不夠,她強烈的「感受到自己對生活藝術的笨拙」。對龍應台除了常在報章雜誌拜讀大作之外,是幾乎等同陌生人,我不知道她所謂的對生活藝術的笨拙是指甚麼。對我而言,美與藝術就只是那一刻振動心弦的當下,不論它是雕刻、畫作、音樂,或路樹迎風搖曳的葉片、牆腳冒出的一朵小花、大海掀起的浪花、黃昏已暗天色中遠山的剪影等等、等等。美不須要與人印證,但可以分享,我覺得美,它就是美,用不著他人附和;但我可以把心中所感告訴有緣恰在身邊的友朋,分享我受感動的時刻與愉悅,如是而已。
龍應台說兒子所處的年代讓兒子好似大海裡的熱帶魚,渾身散發出美麗的光彩。然而龍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樣豐厚多彩的時代,生活其中的幸運兒以何事為終極關懷?甚麼是價值所在?
這讓我聯想起上個星期有則電視新聞,提到資優兒的培養可以提早到從出生兩個月就著手,三歲已可以認得上千個國字,十三歲可以攻讀大學。看著電視畫面那個信心滿滿、已在大學就讀的女孩,我在想:「妳的人生真的就是這麼一步步的按表操課嗎?不會出意外嗎?如果出了意外,要如何面對?而就算不出意外,全然如妳所願,那樣的人生真有趣味、真不白來一遭?」我不知道女孩的父母有哪樣的人生經歷,竟能對人生如此「一往情深」、「一廂情願」的認定?智性的極致發展會是幸福的保證?
印象中當年清華大學的情殺案,好端端兩名女同學為了愛上同一名男同學,弄得最後一死一坐牢,而男主角也不知所終,三個青春的生命都變了調。三個人都是高智商、高學業成就,但人生到頭來是如他、她所規劃的嗎?
智商、學業成就不是幸福的保證,然而普羅大眾卻給予高度肯定,這個原因是我們的人生都太平凡、也太無膽識,我們不敢冒險,也不敢讓下一代跨步進入未知的領域,所以我們選了一條看起來最無風險的路徑-讀好書、找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養家活口度一生。
龍應台這麼一位女性,她的抉擇一定與泛泛之輩不同。否則她不會問兒子:「你們這一代『定錨』的價值是甚麼?終極的關懷是甚麼?」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歲,只有要考上大學一志,很苦悶的歲月。身邊也乏眼光高遠者,青澀的年華終究沒有開出美麗花朵。現在安德烈的一代,資訊蓬勃,但是否能在這些膨脹的、大量的資訊中,去蕪存菁、找出照亮前路的明珠呢?
十八歲,美麗的年齡,祝福身處這個年紀的青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