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行禪師是如何讓所有見到他的人都信服?(p16)
2. 一行禪師對美國人宣揚越戰的錯誤,是以越南的美來展開做下手處,而戰爭摧毀了這份無以言宣的美。這個下手處真好。
3. 戰爭的錯不在任何一方或任何一人,而在於雙方所各自存有的意識型態。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爭執是否也可以如是推論?
4. 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源下手,一行禪師面對憤怒的美國人的質疑他何以會來到美國而不在越南與同胞一起時,用了一個很貼切的譬喻,他說「澆樹要從樹根而不能從葉片」
5. 和平運動必須納入更多的禪修,否則我們對真實的感知將會嚴重偏差。(p21)
確實我們看待事物(收訊)的眼光是有限的視角,無法全面覺照,以此有限或有偏頗的觀點去回應人、事、物,是更加會偏差。因此如果說禪修可以加廣、加深人收訊的能力,那確實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6. 好棒的一句話:「缺乏慈悲的人,看不見那些須以慈悲之眼觀看的事物」
7. p22禪修的方法「要非暴力面對真實本身」
難道說我們一直都是以暴力在面對真實?逃避算不算是暴力?欺騙、騙人、騙己算不算是暴力?這些通常是人所採取的手段與反應。
8. 心平氣和即是在禪修吧。-從負責煮飯多年的琳靜的例子。25頁寫說「琳靜將服務奉獻的歷程視為增益個人的禪修,入世與解脫相輔相成。」我的看法更簡單:她就是接受在廚房煮飯的身份與工作,完全接受。我們要全然接受現實是不容易的,不是一個又一個想要改變的念頭,就是自哀自怨,要不然就是勉強接受,心中有著委屈。所以心平氣和就是在禪修。
9. 「無限世界的切入,是來自專注地融入他者的世界,因而能消融他人與自己世界之間的界限。既能清楚地付出,同時又能超越『給予這件事』、『能給的這個人』及『受惠的人』」。太好了!就是三輪體空,而且無所謂的空。
10. 第一章
切割時間:我們早就養成把時間劃分成幾份,來做某些類別的事項,然後就是在諸事都完成時覺得好累喔!都沒時間給自己。然而生命真的可以如此劃分嗎?不是所有的角色都是我在扮演嗎?所有的角色中都有一個我。記得若干年前我找不到自己,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角色扮演,一整天、一整年下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後來也發現原來所有的角色都是我,我在所有角色裡,於是決定好好演出(後來也沒多好的成績交出來,這說來話長,也許其中有大學問在。)。但是我所看見的「所有角色都是我」比起第一章的主角亞倫所見、所為「把跟太太、兒子在一起的時間也當作自己的時間,想辦法把對方的時間看成是自己的時間,並且想辦法對那段時間所做的事情感興趣。」 我的觀點還是粗了一些,也難怪奉行結果不太理想 。
1. 第二章
洗碗這件事因科學的進步跟著成了享受。
日常生活中我們並不容易在起居中找到享受的心情,如何調整出這樣的心境來過活,這也就是活在當下。當人有享受的心情時,就會有活在當下的快樂。
2. 第三章
還是洗碗。如果洗碗只為把碗洗乾淨,也是不懂的活在當下。只有體會出洗碗這件事是生命的奇蹟與恩賜,才能快樂的洗,也快樂的活在當下,沒有任何未來的念頭。
好難喔!這樣的心情。想想看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的事情?如果樣樣都用這樣的心情,事情做得完嗎?
體會奇蹟的心情很可能就是站在人生一切都只是「短暫的存在」這個事實上,我們生活其實都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與恆久性的存在,才會不夠珍惜,也少了正眼看它(存在)的時間與心情。
3. 第四章
吃橘子。靜靜的、用心的吃一瓣橘子,這樣的心情就是在坐牢時也可以用上。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是此刻,身在此地。人會遭遇到什麼樣的景況,是自己可控制的嗎?應該是無法控制的,所以只有學習在逆境中自處的智慧與態度。生命真的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嗎?有過去、有未來的人生也真的有風險,痛苦的風險。
4. 第五章
日常的叮嚀。每一時對自己正在做的事都保持著知覺的狀態,這樣的心境有啥好的呢?這讓我連想新近加入一個十五人的讀書會。主持人是一名出家的法師,會中她對與會者中的幾名女性大加讚揚她們的能夠看見自己的狀態與勇於表達自己的狀態。(這些女性都有一些生活上的難關)人需要知道自己的狀況到何種地步?做為她們的家人,會不會對這新面目的她反而產生距離感?
有時人的痛苦反而是來自於有知覺,知覺自己的定位點。聽過很多朋友說起她們回想當年的苦處,都訝異於年輕的自己怎麼熬的過來?都說想來當年是憑著一股傻勁,才能熬過那樣的艱苦日子或沉沉的負擔。如果這個說法正確,那反而是「不自覺」才能走過苦難或煎熬。有個很不俗的朋友,卻有段很不美滿的婚姻,嫁了個沒有理想、只從錢財衡量人生價值,又胸無大志、沒趣味的丈夫,他說回想起年輕時,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嫁的是這樣的男人,只曉得要好好打造一個像樣的家,好不容易等到兒女成長,才發現原來這個男人是無法和他人說上幾句有內涵話,也聽不懂任何抽象話語的人。她說要早知道原來枕邊人是這樣的俗物,他早就會結束這場婚姻的。所以不自覺自己、也不覺知情況,不是更能度過嗎?
因此單是覺知而沒有其他的「配套」,只怕不是好的,反而是不知不覺更容易度日。我這樣的論調只怕有許多人會不以為然吧。當然或許對於「覺知」我沒有抓到要領,如果有的話,那覺知確實是不夠的,徒增苦惱罷了,除非還有其他的關照點-跳脫自我的關照點。
又46頁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如果整天都在修習正念,怎麼會有時間來改變現況,並且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