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友送的新書《擁抱不完美》,讀完了,這是作者周志建兩年內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是《故事的療癒力量》,作者的寫作風格用詞遣字極平常易讀,白描的功力很不錯。
由於有個人心理工作坊,參與工作坊的學員所陳述的人生故事都可以成作者筆下豐富的寫作來源。
書中記錄了一個又一個不被父母善待的孩子一路成長的辛苦、辛酸,有些影響遍及所有後來的人際關係,然而
看了那麼多書中的故事我卻特別對作者母親倍感不捨。

 

每個人都從襁褓期幼兒期兒童期一路地成長過來,我們小的時候正是年輕的父母打拼人生的階段,既要設法謀生又要養育幼兒,二、三十歲的人能有多少的心理成熟度?
生活總是現實,要處理的事情一樁也少不得,那麼和小小的孩子互動時難免有時就「人在心不在」的打馬虎眼也好,過於簡省的對應也好,總之「力不從心」的時候一定有。然而幼小的孩子心靈得不到足夠的呵護,又無能判別父母無能為力的狀況,於是心中的「洞」或「痛」就產生了,但這是絕大多數正常的父母執意如此的嗎?

 

孩子心中的「洞」與「痛」在往後的人生路途中或許會不斷的出現、作祟於其人際關係中,使得與人的互動或生活的情節中有不足或遺憾,父母若得知自己是始作俑者想必一定心痛萬分、自責不已。
這世上甚麼樣的人際關係最深切?不就是父母與子女嗎?法律上所謂的直系血親。如果無法原諒父母無意中所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傷害,那麼這個世界有誰是我們能夠原諒、願意原諒的?

 

在某些人身上來自於父母的傷害遠比其他人所給予的還多與深,諸如直接的性侵,或面對孩子被性侵一事的反應讓孩子又再度受傷,這種深層的撕裂傷就不是我們常人所可以說三道四的,很可能用上一輩子的時間還不一定能釋懷。
除了為當事者、受傷者深深的憐惜不捨外,真的不敢多置一辭,不敢說出「請原諒施暴者吧」這樣的話語,除非有過類似的痛否則我們怎麼可能體會出他、她的痛呢?

 

除此,其他的心痛如不被疼惜、被漠視、被惡言相向、被看輕等等不一而足,畢竟「戲台上演的,台下人生也會有」,當事者心版上真真實實的往事烙痕難道也無法放下嗎?

 

有個語辭升上心田:「開赦」,這是母親的用語。
母親常說「人都不完美,仙人打鼓也有時錯,何況人?不要死死記住對方的錯,要去『開赦』」。「開赦」,很美的台語,很美的字眼。

 

周先生的母親,十二歲,天還沒亮就得摸黑在一隻狗的陪伴下一個人去到菜園割菜,再挑到市場叫賣,換得錢財給哥哥讀書。當哥哥開始上班時卻禁止她出現在工作場所附近,認為賣菜的妹妹是丟他的臉。十七歲被父親以兩萬元抵債的方式送給老兵當太太;生了一堆孩子,為了生計還是得外出工作幫忙養家;打算賣麵好不容易在親妹妹家門口前擺攤卻又被吼了回來……~~這樣的生命劇本要叫她如何溫柔對待孩子?誰來對她溫柔?

 

一家四個孩子都怨她的種種不是,這樣滿身傷痕的人~~~~~~

 

以前的人是怎麼面對自心的傷痛?上一代的媽媽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人生劇本?

我是個死心眼的人,記憶力在某些往事上特別的好,也因此某些的傷痛尤其的過不去,多年來午夜夢迴也有輾轉難眠的時刻,疼痛的往事、被傷的過程歷歷在目:如刀箭的語言、冷冽的目光、輕視的行徑,好難忘啊好難忘,即使對方已作古多年,那份疼痛還鮮明得很呢。

 

看此書後一個新的念頭居然出現了學習放手,把缺憾還諸命運。
「強欺弱」是這個世界到處存在的現實與不公,對方只是沒有足夠的智慧與慈悲罷了,而智慧與慈悲必得生命質地經過某些修鍊才能得到的。

 

真的,不學放手不行,接受命運的劇本,開赦劇中所有的不完美,先讓自己學習承認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他者、不完美的命運,然後所謂的擁抱才有可能成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