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頁數

原文

我思

4

可能因為內心過於黑暗吧……進入令人迷醉的文學空間

1.     人的內心超越自己所能理知的

2.     能直接了當的說「內心過於黑暗」不論何所指,畢竟「黑暗」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不是正面的, 余 先生有大自信方能做是言。

17-18

退休的老教授絕口不提研究,彷彿一生發表的論文已經燒成灰了。他對兒子的事業不在意,與結縭五十年的妻子分居兩個兒子家,也不涉入孫子的交女友、孫女的大專聯考,一切世事是如此的淡遠。

1.     讓我聯想老病的媽媽,所有外界的人、事對媽媽而言一點意義也無。

2.     人在健康與年輕的歲月裡汲汲營營的、以為重要的,居然到頭來會是過往雲煙,再無任何心動處。

19

到底人的一生在變化著甚麼?是事業的建立與毀敗嗎?是成就的達成與幻滅嗎?是感情的結合與分離嗎?

或者是,事業、成就與愛情是我們人生過程中的媒介,讓我們從這種媒介中求得某種意義。

甚麼意義?

21

1.     如果把這些人與事抽離掉,真正剩下來的只有一個很虛的自己(二十五歲女孩的話語)

2.     人生的河面在這二十到三十年的歲月裡,每個人都忙著定自己的目標,這些目標是我們把自己投身到外在的世界,奮身取得。「取得」就是此時此刻的生命意義;「取得」意味著自身與他人的結合,也意味著成就反映自身。

或許人都必須走過那個階段:
經由他人之眼來看見自己,用他者之眼來肯定自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然後再開始想要「自己看見自己」,不從他者之眼,把內在深藏的我給找了出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但能不能把「他者之我」與「內在之我」融成一體?(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幾人成功做到?

26

真正的失敗是,人到中老年還看不清楚生命的本質,還不能認識自己。活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用甚麼樣的意義在生活。

~~~這樣的定義下我是失敗者。

27

當一起生活了一輩子,臨老之時與妻子的價值觀有太大的落差時,選擇做自己,想勞燕分飛的男子。

現在這樣的選擇並不少見,離婚一定不好嗎?一定會有所好轉嗎?同床異夢或形同陌路卻勉強維持表相的婚姻,怕甚麼而不選擇離?

28

在長河終點之前我們必須把「曾經擁有的」轉變成「自我的擁有」
就像行腳的僧人,時間與歲月都只存在自我的世界裡,在心靈形成某種秩序,就向心底的長河,伴隨著那一呼一吸之間的感受,伴隨著思考或體力的活動。

1.世間的擁有對行將離世者極可能一點意義也無,當然也有活得非常俗世者,有個同事提到其母要她必須在辦完母親喪禮後才可退休,因為想要有「公祭」這樣的場面~~

2.「心底長河的空間」這樣的敘述手法太過空靈也太過抽象,實質是甚麼?

3. 今年「離開」的你找到那條長河了嗎?距離你寫此文已過二十一年。

32

大部份的中國人往往錯過了參照生命中「妙有」的經驗,而是著眼於「功成名就」及「全福」的終結觀念

1.     中國人習慣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寇,至於過程確實是不在眼中。

2.     一句老話「蓋棺論定」,蓋棺真的可以論定一個人的功過?要看發表言論者的立場與價值觀

33

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究竟如何觀照他的人生,繼而從中尋求完成他的生命意義呢?

這個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似乎不是這樣的在看自己的一生,這種自我追尋、自我問答的方式或許是存在於知識份子身上。(知識份子還真麻煩!)

36

對於人自身的理解,卻怎麼也無法提早明白,非得等累積到足夠的資料、經驗才能進行人生的關照,而且這些資料與經驗又都必須經過自身的體會才能取得。無法經由書本、知識、口傳或其他先進的研究和實驗取得。

哀樂中年,多的是欲說還休。

36

艾力克森人生八階段:
1)襁褓期:發展信任感
2)幼兒期:發展對外在世界的自主
33-5歲:發展主動性
46-15歲:吸收、勤學期
515-18歲:開始人生觀照自我概念產生
6)成年初期:尋覓愛情(25-33
7)成年中期:建立階段 家庭、事業社會地位個人成就(35-50

8)成年晚期:傳承期、 回憶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