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京劇啟示錄〉

 

戲劇,百年化為一瞬、萬里縮成一圩,觀眾的想像力可以一起完成「濃縮」,但是要在舞台上演出戲中戲在演戲,加上前台、後台的切換,真的是鉅大的挑戰。
看了屏風表演劇團的<京劇啟示錄>。

<京劇啟示錄>演出屏風劇團(戲中名風屏劇團)正要演出梁家班的故事,而梁家班本身是個戲班子,也台前演戲。
然而後台的梁家人故事一點也不比台前遜色,梁家姐妹的瑜亮情節、琴師的愛戀小小姐、大小姐與大徒弟的私奔、梁班主自己的風流故事亂倫情節,在在都比忠孝節義的劇本還來的精彩、生動。

 

舞台上除了梁家班還穿插李家的故事,李國修的一家。
做戲鞋的李老爸從大陸做到台灣,在大陸做戲鞋給梁家班,到台灣還是老本行,一做幾十年,盼著兒子的李國修可以也演京戲,還盼著會寫劇的兒子可以把梁家曲折的故事給寫下來。

 

李國修的劇本不只寫兩家人、兩代人,還帶上京戲在這幾十年的興與衰,從梁班主的訂鞋、買鞋,到大陸的樣板京戲<智取威虎山>,可以看到在時代的變遷中傳統文化的不得不變,卻又不能荒腔走板只為因應潮流而胡變一通的笑話。
中國的傳統藝術之美盡在京劇,不論是唱腔、身段、做工、臉譜、舞台意象等等,生、旦、淨、末、丑都讓人驚嘆。
只是現在這個時代要人靜靜坐下來聽戲角咿咿呀呀的吟唱半天,加上水袖甩過來甩過去、蓮步輕移慢挪的,幾人有這份閒情逸志?非得加上現代吸引人的花招不可,於是尾聲的<打漁殺家>看屏風劇團怎生把這古老的劇本給演活!
李國修透過這樣的手法把當年梁班主想做卻做不到的戲給演了!

 

當年那個讓老父失望沒讀國光劇校、沒寫出梁家班故事的李國修,多年後在舞台上以另一類的表演手法讓老父的心願一樁樁都完成了。
沒唱京劇卻還是演員身份,沒馬上寫<梁家班>故事,卻自1996年<京劇啟示錄>首演之後但凡看過這戲碼的人全都成了梁家班的故舊,熟得很呢。

 

台上多線的演出,又是梁家班、又是台前台後、又是風屏劇團、又是李家院,一同觀賞表演的朋友在中場休息時說有點看不懂,情緒常被「換線」打斷,無法一氣呵成。
下半場更進入狀況後我一面看戲、一面落淚。不論台上演出的是梁家班的人物故事,還是李國修的家人,從頭到尾我看到李國修對老父的愛與緬懷,即使是老父口頭禪的「進妳娘的」都讓他無限懷念,只是高桿的他不露白、不明講。

 

國修愛老父,連帶的老父所屬的時代,那個京劇輝煌的年代也成了他心中難忘的「重」。
繼承老父衣缽的大哥也在戲末的鏡頭隨著戲鞋一起出現,即使只是一幕,就那麼一幕。
讓兒子這麼緬懷的 李老爸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梁家班末落後不只沒有走避,李老還在梁班主五十大壽時拿錢贖回梁家因食指浩繁無以為生而典當的戲服,送回來當賀禮,想助梁家班再上台演出。
整個梁家班最後來到台灣的只有當年潑辣的二大媽一人,李老對落魄故舊時時塞點錢給花用,甚至在二大媽酒後看到李家一家老小的「醜樣」大聲笑罵他「你這哪是個家呀!」時也能包容的連聲說「妳醉了、喝多了」,這樣的小人物,一輩子只拿一雙手做戲鞋養家的小人物,小嗎?!

 

怪不得李國修多情,其來真有自。
看著李國修用這樣的方式緬懷其父,啊!我居然如同當年夜宿燕子樓的蘇東坡想起佳人關盼盼的心情,蘇想後人異時對黃樓夜景是否也能憶己?而我想來年身後兒女是否也能憶吾一、二?

 

人生苦短,李父說「人的一生只要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功德圓滿了」,而我暗裡想的是「人的一生或許只要把一個角色演好,也是功德圓滿了」

看完<京劇啟示錄>踏出文化中心,心裡想著我為人母的這一生。

我喜歡屏風劇團入口處斗大的slogan,『看戲的修心,演戲的修行

 

附蘇作<永遇樂>: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