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已故的余德慧教授有本書《詮釋現象心理學》,幾年前就買來想讀卻一直進不去書中的言辭裡,這幾天看到許禮安醫師的格子正在做此書的摘錄(http://tw.myblog.yahoo.com/an0955784748/article?mid=6334)

,當然不能錯過,畢竟許醫師是余教授的得意門生,一定比我這幾度徘徊門外與教授錯身而過的無緣者更能領略文中深意。

仿許禮安醫師的摘錄方式,也把許醫師的段落再摘了過來:
比方以家庭來說,明明在生活裡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家破人亡的狀態,語言卻告訴我們家破人亡是很悲慘的。語言一給出就被放在另一個世界裡被觀看。(

176頁)
這段話反映出作者余教授的「曾經」,對於一位感情細膩真摯的人而言,不論是兒時記憶中的家與家人,或後來自己所成立的小家庭,想緊緊的與這一切曾經一度現身的美好圓滿共存共活,卻又無力扭轉命運與大勢地讓「殘局」成了生命中的主角,余對「樓起樓塌」的體會定比我們一般人來得深刻,一來生命中的崩盤他比我們遭遇得多,二來他也比一般凡夫俗子用情更深刻。

 

「家破人亡」多麼沉重的字眼,任誰都不想有的下場,然而真能避得開?如果把人生每時每刻都定格來觀看的話,每一個格子裡家的圖像大有可能是起了變化,裡頭的家人也跟著有不同的面貌,即使成員不變,其人的內在也或多或少的更改了,那麼「家破人亡」其實是存在許多人的生活時段裡,只是不願去正視它,因為「失落」讓人太痛。腦子一出現「家沒了」、「人沒了」這些字眼,人能往何處安身?

 

余在說的是「家破人亡」的字面意義已然構建出一股深深的憂傷與失落,然而人其實就是活在這樣的「事實」中,誰也無法免除、免役(不是免疫)

 

此生曾有過的家在腦海裡盤旋,曾有過的家人面貌逐一出現,共聚時以為會天長地久,事實呢?不只是父與母的相繼離去,還活著的家人也不斷的在起著變化,滄海桑田豈是凡人所能力抗的?
人活在不斷的得與失中,只能盡量學著《
阿含經》所說的
見來亦不喜,見去亦不憂,捨除愛欲者最上婆羅門, 來時既不喜,去時亦不憂 ,離垢清淨行名智婆羅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