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必修的十堂生死課》讀後感

媽媽的狀況引我不斷的思惟到底人生該當如何「活」法,很吊詭,明明是來到人生末期的老病狀態,按理,「死」比「活」來得更鮮明,不是該當思惟如何「死」法嗎?

 

也的確是。就是先讀「死」,再碰觸到「活」的這個區塊。
說來還真有點可笑,分明是活生生的一個人,居然必需藉由他人書寫「活」才回過頭來省思自己的「活」。
不過讀書就是有這個好處:讓迷糊的人可以也有片段清醒的時刻。


先是讀了 許禮安 醫師的《橫跨生死長河》,然後意猶未盡的進入他的部落格中再讀一系列的安寧死亡文章,其中一篇提到曾經讀過的死亡論述之作,內有大津秀一,日本安寧病 房的 醫師,著作的《人生必修的十堂生死課》。

 

同是安寧病 房的 醫師所見會有差異嗎?應該可以一讀,於是風簷展書。

 

總共分成十章:

一、             談論死亡的你,是害怕?還是坦然?

二、             臨死前,痛苦嗎?

三、             人以什麼姿態迎接死亡?

四、             「死」亡是禁忌的話題嗎?

五、             只要注意健康就不會死?

六、             為什麼要坦然面對死亡?

七、             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八、             孤獨死去,真的不幸嗎?

九、             不死,真的幸福嗎?

十、             能操控生死,很厲害嗎?

十章之中論述了關於死亡的多角度思考。
作者的大津秀一是民國六十五年次出生的人,算起來是三十六歲的年輕人,安寧病房的工作讓他日日貼近生死線,或許因此而和一般追求物質成功者的心貌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不但沒有因日日與死亡照面的經驗而消極否定人世,反而一再的肯定生命的可貴與生而為人的難得、必需找出意義的重要。
書中多處引用精神分析學家Viktor Emil Frankl 的言論,(Frankl本身在納粹集中營三年苦牢中倖存,然而家人除妹妹外無一倖免全數罹難。)
例如143:
越是處於苦難當中或面臨死亡越是能領悟人生的意義
我們的存在是一種『責任存在』,這個存在的背後潛藏著死亡元素,驅使我們讓人生更有意義」
苦難與死亡不會讓人生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有意義的人生,必然伴隨苦難與死亡」

從這些語句的引用可以看得出來大津本身也是正面迎向人生者,即使日日看見死亡巨大的身影吞噬著一個又一個的臨終者。
與其強求讓生命多延續一分一秒,我認為『活得好』更重要」大津這麼寫著。

 

「活得好」,怎麼樣的情況是活得好呢?
物質生活的好壞應該不是作者的意思,一個敢於正視死亡面目者當不致於只以世俗之人的標準在定義人生。
大津並未在書中直接的回答這個問題,反而迂迴的點出人性的某些弱點,人的不善於同理他人、無法跳脫自身的生命經驗、無法以他者的「生命心眼」來體會對方的遭遇與反應等等,都是人的實況。
我們要如何才能在這有限能力的人身中活中生命的彩光呢?

 

211頁:自己的生命與鄰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215頁:「即使是同一件事因為每個人都戴上了屬於自己的有色眼鏡,所以最後的結論都不同,希望大家有這樣的自覺並設法拿掉有色眼鏡,重新看待身邊的人事物」

226頁:「人類理解他人的能力並不高,對於別人的事往往容易做出錯誤的評價,對他人感到憤怒憎恨時,常常深信對方也對自己抱持著一樣的情緒

231頁:「凡事不要期望過高,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清楚了解人性本質,也能溫柔的體諒赦免自己與他人」

 

薄薄一本兩百多頁的書份量可不輕,看生與死、看人性的可能與脆弱、看親情的可靠與不可靠。
人最終要的是甚麼呢?在「輕如鴻毛」、「重如泰山」的差異下,人能活出甚麼樣的生之風貌呢?

那麼多的脆弱、那麼多的迷糊、那麼多的爛帳,是我對自己已過的人生的註腳。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能否「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唯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