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讀《Dear Marko》。想這樣的一本小書,我那山中好友,以理性著稱的好友,為什麼對它這樣的「讀它千遍也不厭倦」?
帶著傷痛的心情,作者fran fran來到海中天堂的可倫坡,一個人靜靜的沉思,對著心底的小孩Marko, 既是自言自語,也是對小Marko盡訴心中話。
在斯里蘭卡的最高峰,海拔近七千公尺的山中小鎮,整理、放下、再遺忘所有此生的心碎。
Fran fran 沒有具體說出心碎為哪樁,只不過他在書寫人性,而讓他心碎的也正是人性:懦弱、卑微、空虛、必須藉著踐踏他人才能自保的人性。
然後他寫傷痛,被踐踏了的心痛與神傷。
寫我們的教育把人如何塑造成「遠離自我」的樣板,在制式化的教育體制下我們不敢與眾不同,我們追求大家所認定的「成功」,不斷的追呀追,直到筋疲力盡、生命的最後一刻到來,卻不知自己真的要些甚麼。
我們真要些甚麼?甚麼是你此生想要達成的目標?還是我們就糊里糊塗的活過一天算一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老天爺給的功課別太難,食衣住行不成問題,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有花堪折直須折,何必想那些個永遠無解的「大哉問」?何必再回頭望那段心酸的歲月?
人都難免有傷痛,對於走過的傷痛有人選擇不再多看一眼,沒有勇氣也罷、不想再讓自己掉入痛苦的深淵也罷,如果可能的話,這些人寧可選擇遺忘,忘記生命中曾有這麼一段難熬的段落。
傷痛真的可以遺忘?真的可以假裝沒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傷痛傷人心至深、至痛,即使已經癒合,心上仍有著一刀又一刀的疤痕,甚麼時候這些個扭曲變形的烙印要跳出來大聲抗議:「你怎麼可以忘了我?」是說不準的,從前年代裡會有「多年媳婦熬成婆」不也是受了傷、不得安頓的「老心靈」在大聲的抗議曾有過的不公、不義?!傷痛不可能春夢了無痕。
不要怕正視傷痛,生命的禮物在其中,有人說「沒有哭過漫漫長夜者,不足以語人生」,人性的脆弱與可貴唯有走過傷痛方能真了解與寬容,唯有自己被深深傷過,方能知受傷的滋味,也才能會得甚麼是相濡以沫的江湖淪落。
悲憫的心地來自曾經深深的傷痛。
不是人人都願意回首向來蕭瑟處,不是人人都願意貼近自己的心房,貼近心房需要夠勇敢、夠細膩。這是個萬花筒的世界,包容了各色人種,不只是外相的差異,還包括內在心的質地。
人生活在具象的世界,很容易就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中;心,看不到、摸不到,當然也就容易被忽視,雖然它主宰了個人的一切。
走過傷痛、整理過傷痛,然後試著繼續愛這個世界、愛周遭與你有緣相會的人物。學寬容、學寬厚,為自己,也為我們心目中那個清朗、寬美世界的到來,如果我們做不到,那個世界永遠也來不了。
情緒,每一種情緒是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正視它們,不逃避、不找藉口。你了解自己,真的嗎?甚麼事件讓你受傷?甚麼樣的人傷了你?你看清楚了嗎?看清楚後,決定採取哪些行動?
行動決定於心的視野,心有多大,個人的世界就會有多大。生命要有格局。
傷痛帶來深刻的情緒,情緒帶來觀照自己的機會,世事無常,好的留不住,壞的也一樣會過去,人可以「與時俱進」。在生命的旅途上,有人早早就停下腳步,有人卻可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傷痛帶來生命的禮物,好好享用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