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二版)

71頁。
「我們談的是沉默對於人際關係的作用。我們何以會對沉默感到尷尬?人聲吵雜何以會讓人覺得比較自在?」

 

那天和先生到他一個朋友家,已有一對夫妻在場,經過介紹,原來是主人排行最小的姑姑、姑丈。

對於生人我一向不知如何開話頭,輕輕一笑,說句「小姑姑好年輕」,就不知該說些甚麼了。
想不到這位小姑姑也是省話一姐,也是輕輕一笑、點個頭,就沒下文。
至於那位小姑丈我就更不知要如何開口,甘脆就把說話的「工作」留給先生和主人。

 

有趣的是小姑丈更酷,先生幾次想打開話題,這人完全只有短短的「是」、「不是」、「有」、「沒有」就打住。
先生本身不是健談者,這兩年才慢慢的做「微調」,但功夫還生嫩,根本使不上力。
而那主人呢,平日也不是話多的人,此時居然也無話可說。

 

好吧!就大家都省省力吧。全在主人家院子的木棚裡隨散的坐著,主人泡著茶,茶香與靜默在空氣中穿梭。
這樣平時社交少見的沉默場面持續著,其他人怎樣我不知道,但當下的自己很輕鬆,不想打破沉靜,不想去挑起「該講話」的責任。

 

對自己的安然有點訝異。
從前我怕眾人無語相對的局面,不論如何總會硬擠出自認為可以緩衝或改變尷尬的話語,試圖讓氣氛輕鬆一些。

那天到底是在我們抵達之前他們進行的話題就有重量?還是本來就是不多話的家族?事後我沒問主人也沒提,說不定一切就只是自然。

 

人與人在不相熟的情況下,過多的沉默的確會讓人尷尬,為什麼?完全沒有交流,沒有任何身體、心理的互動跡象,卻又停留在同一個時空,這樣的感覺常會讓人想起身離去。
人怕那樣的「繃緊」,沒有任何可以顯示「友好」的緊張。
除非,除非內心底層對自己篤定、對他人篤定,知道沒有任何可能的對立或衝突存在著、醞釀著。

 

應酬場合的人聲吵雜,即使大都時候說的是了無意義的話語,卻常能在底層給人一種心安,一種轉移注意力的功能。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話題上,不放在自身、自心或對方,至少不是那種犀利的集中注意力,於是覺得安全放鬆。
甚至有時從話題中看到第三者(不在場者)的「不是」,讓人覺得自己還有幾分「不錯」的感覺良好,這就是八卦人人愛聽的原因。

 

那天沉默的場面在其他人陸續到場後解除,場子裡又開始流動著歡樂的氣氛。
心在「沉默」與「喧嘩」之間流動著。都好!都好!套句書上說的話「活著的感覺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