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詞人辛棄疾有首〈醜奴兒〉寫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可見人生觀念與慨嘆隨年齡的進展會起變化。
相傳佛教教主釋迦摩尼(悉達多)一直在王宮中深居簡出,享盡榮華所帶來的快樂,但十九歲那年出王宮四城門,瞧見人間生老病死的苦相,深感生而為人的無奈、無力,於是找了個晚上趁著眾人熟睡離開了嬌妻與襁褓中幼兒,走上追尋真理之路。
兩千五百年來輾轉流傳這一則自願從王子變乞丐(佛教的『比丘』有三層含意1.破惡 2.怖魔 3.乞士)的戲劇化故事。
十九歲,多麼年輕的十九歲!十九歲之眼能看見甚麼真相?十九歲之心能對人世有多少既不過多也不過少的悸動、既不無知也不濫情的體悟?!
悉達多八十歲辭世,從十九歲離王宮(也有一說是二十九歲離宮)經六年的尋尋覓覓,到菩提樹下長坐四十九日夜,目睹明星而頓悟,從此展開四十五年的說法歲月。
八十歲說法四十五載,彼時垂老的悉達多心中盤桓的應和十九歲(或二十九歲)時與生老病死的『初照面』有極大的差別。
十九歲生老病死的『初照面』是對人的脆弱、生命自然循環不得不低頭的不忍之心。
八十歲行過山海的老者,卻是一步一腳印走過千山萬水,人世種種苦迫的事相隨著腳印的越行越遠就越看越多越入心。
八十歲所見遠超過十九歲之眼、十九歲的不忍、十九歲的浪漫。
流傳兩千五百多年的佛教太過美化了佛陀的一生,神化了這麼一個人,誇大了出家的決定。
曾經年輕的生命誰不有過衝動?當年的夜離王宮不也是年輕的衝動?從十九歲到八十歲是他的一生,屬於他的獨特一生,獨特,人人都有的獨特。
佛陀的獨特凝鍊出他的見地,而我們每個人也正走在自己獨特的路上,錘鍊著屬於我們的所見。
所有生命的見地如果不是自己親走一遭的印證就不會在生命中深深烙印,只會成鏡花水月,只看得見、讀得到卻無法真正受用。
然而親自走一遭往往意味著走錯一段路、跌出一身傷、傷透一顆心。
我,不再是十九歲,十九歲對人生能懂甚麼?!八十歲的老者所見,要全盤接受嗎?
嗯!走吧!用這雙眼、這雙腿、這顆心走這一遭吧,秋涼天氣,好走!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