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個為期六次的讀書會,連主持人十五人,不知怎地,進行得像工作坊。已經進行到第三次了,前兩次都有點擔心,因為知道坊間有些心理工作坊對於成員心理問題的處理只進行一半或以個人之見強勢引導、介入,衍生出不少後遺症。中國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也確實憑著幾個小時,即使是幾十個小時的敘述,又如何能給生活了幾年、幾十年的日子來個清楚正確的剪影呢?
前兩次我都心不安的坐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那些勇於上「解剖台」的同學,我心中想著的是:「妳真準備好要敞開了嗎?」不是因了整場氣氛的催熟,也不是因了一時的衝動。而且到底要從這樣的互動中得到甚麼,也該一清二楚,否則即使與會者眾口同聲的認同與支持,換來的也許只是暫時的安慰,再來的路還是要自己走的。
第三次的課程就讓我安心不少,主持人一開始就說要我們兩兩一組,互牽著手(或互搭著肩亦可),不可說話,要以眼神相對,也不可以笑,就是真心的看對方,也接受對方「本來的樣子」。覺得夠了就換伙伴,整個活動就與其他十來人配對互視。(有背景音樂)
限於時間,無法一一分享、說出當做這個活動時,從對方、也從自己的身心反應讀到哪些訊息。不過還是穿插了一些人的回應說法,其中也有訊息可讀取。
人對環境訊息的讀取有幾個狀況:
(1) 讀不到:訊息太微弱、自己讀取的能力太低、環境太吵雜,都有可能引起這個結果。
(2) 個人投射:自己以為對方是如何如何,但事實上是自己的內在投射,這個 原因是心不夠靜,對方的訊息進不來。
(3) 正確讀取訊息:當讀者心夠靜、夠平穩時,可以讀到對方的狀況。
分別跟十來個同學一對一的捉對、讀取消息,發現與會者每人身上帶的訊息都不相同:有人好緊張不安;有人好悲傷;有人好「隔離」;有人好嚴肅、身上的框框好厚重;有人心好累;有人給人第一眼是好亮麗,但與之相對看時,卻發現有一股悲意;有人好像一直在追甚麼似的……
只可惜無法一一相印證,否則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心的寧靜度與訊息讀取的正確度,還有也可以借由他人之眼,看看自己所不知的「我」。
對於下一次的課程有期待的心情,還希望它可以進行得更完整,時間掌握上可以更明快。
留言列表